歲月無聲 那些久遠的華人故事,“他們”幫你記得

201906.jpg歲月無聲,匆匆而過。
有關海外華人那些久遠的記憶,散落在時間長河。
還好,有這樣一些地方,將歷史上華人的故事一一收集。
那些不應被遺忘的,“他們”會幫你記得。
美國天使島移民博物館。 (美國《世界日報》記者李晗攝)
 
中國僑網8月23日電:在美國和加拿大,新落成的博物館正等待著與觀眾見面,將塵封的華人往事“訴說”給更多人。  

美國天使島移民博物館  

舊金山灣區的天使島上,有一座廢棄半世紀的醫院大樓,它經過七年的翻新,重煥新生,成為了一座博物館。
  說起天使島,熟悉華人移民歷史的人可能不陌生。上世紀“排華法案”期間,成千上萬華人移民曾被拘押在此,通過嚴格拷問審查,才能闖關進入舊金山。
  如今,“天使島移民博物館”還依稀可以被看出彼時作為醫院的模樣。一樓入口還原了當年醫院入口的形態,分為“歐洲裔”與“非歐洲裔”兩個入口。當年醫院入口就是將亞裔和白人分開,因為種族歧視認為亞裔帶有疾病。
  博物館二樓,不同展廳講述了美國19世紀至今的移民法律、政策,以及對移民的健康檢查等。許多照片顯示,華人移民被要求脫去上衣排排站好接受身體檢查。
  博物館門口旁有座華人紀念碑,上面寫著“別井離鄉飄流羈木屋 開天闢地創業在金門”。
  而在博物館對面與之遙遙相望的,是曾經的移民站拘留營房宿舍,現在已成為歷史遺跡博物館。
  參與博物館建設的泰國華裔羅愛德表示,這個新的博物館,展現了移民經受的苦痛,這些事件體現出移民的毅力與堅韌。
  他說,展示這些歷史,是為讓民眾與歷史產生共情,從歷史中探尋當下發生事情的因由。希望未來能讓所有人,無論出生地或所講語言是什麼,都獲得尊重和公平對待。
  “天使島移民博物館”預計將在今年秋季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館內已竣工,展覽佈置都各就各位。

溫哥華華埠掌故館
  它是一座充滿歷史的百年建築,前身是蒙特利爾銀行前華埠分行舊址,如今它是溫哥華華埠掌故館。
  這座博物館,由溫哥華振興華埠委員會主席李佩珍一手培育。
  在“故土舊樓訴過往”下,李佩珍盼著其“承攬古今日月昌”。
  該館展覽內容包括華埠歷史、文物以及互動視頻等,主題包括移民、種族關係、社區建設、社會公益等;館內還包括“華埠振興中心”和“教育中心”,為經濟和教育創建平台。

李佩珍表示,華埠掌故館是一個展示華埠故事的平台,折射出許多勇敢與堅毅鑄成的加拿大華人奮鬥史。她說,除了記敘歷史,該館也強調未來展望,其中包括振興華埠和綿延教育等概念,期望打造更美好的華埠。
  溫哥華華埠掌故館預計將於9月正式開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展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館長游俊豪供圖

“靜默”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德國都有這樣的地方,它們靜默地存在,讓華人往事的記憶存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
  在新加坡,有一所展示華人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從獨特視角探討“何謂華人”的問題。
  它所在的大樓,設計參照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紅磚綠瓦,代表著華人社會支持華文教育的熱心和傳統。
  這就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是海外華僑華人的研究機構,也是一座展覽館。
  館內除了“何謂華人圖片展”和“南洋大學歷史資料展”兩個固定的、永久性展覽,還會不定期舉辦主題展覽、講座、研討會等。
  其中,“何謂華人圖片展”安置了世界各地華人的圖片、影像與文物。展覽探索移居世界各地、不同時代的華人,如何通過與自我、與其他華人、與非華人族群進行比照,找出身為華人的定義。
  館中還建有“王賡武圖書館”,館藏3萬多本與海外華人相關的書籍,還有早期東南亞華文學校使用的課本、模擬早期華文學校的校舍、華人族譜等特別館藏。
  華裔館集研究中心、展覽館和圖書館於一身,旨在增進對海外華人及其文化的認識。
  馬來西亞閒真別墅
  馬來西亞怡保老街上,一棟承載128年曆史的古建築,見證了英國殖民時期、抗日戰爭、馬來西亞獨立和錫礦產業的興起與沒落,這便是閒真別墅。
  百餘年前,當時的馬來亞錫礦資源豐富,成千上萬中國籍華工不惜遠渡重洋,在充滿未知的國度努力奮鬥,部分來到怡保市的華工成功發跡,其中包括閒真別墅的創辦人梁碧如。
  當年的閒真別墅僅開放給來自嘉應州客家籍的錫礦老闆,是名副其實的“富豪俱樂部”。
  後來,閒真別墅曾閒置半個多世紀,2013年10月開始長達15個月的修復工程,最終於2015年2月重獲新生,成為免費對外開放的小型博物館。
  館內的擺設百分百還原昔日風貌,大部分家具、地磚、樓梯、門窗等,經過修復後都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同時還增設模擬華工們開採錫礦的場景。
  不僅如此,館內還展示了各種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家電、古董、信件等。
  “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深深地被這棟百年別墅吸引。”閒真別墅現任經理梁明輝表示。
資料圖:漢堡唐人街舊址首飾街街口矗立的紀念牌。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漢堡唐人街舊址上的“絆腳石”
  在德國漢堡聖保利唐人街舊址的地面上,安放有13個刻著中國人名字的“絆腳石”。
  這些名字,是納粹“中國人行動”13名遇難者的姓名,而這些用黃銅打造的“絆腳石”,就是為了紀念曾居住在此、二戰期間遭到迫害的中國人。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漢堡聖保利作為中國海員到歐洲的落腳點,曾形成熱鬧的“中國城”。
  然而,在納粹蓋世太保1944年發動的“中國人行動”中,當時仍留在漢堡的華人被拘禁,被投入集中營遭非人虐待,其中多人不幸罹難。
  二戰結束後,漢堡唐人街不復存在,唯一留存至今的是一家名為“香港飯店”的酒吧。酒吧主人張添林是納粹“中國人行動”的倖存者。
  漢堡市文化部長佈羅斯達表示,“絆腳石”項目旨在直面二戰罪行和承擔相應歷史責任,漢堡市民應在日常生活中紀念歷史。漢堡唐人街舊址的歷史鮮為人知,近萬中國人如今生活在漢堡,這是漢堡作為“德國通往世界之門”之幸。
纪念石块上的鲜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 供图紀念石塊上的鮮花。中新社發 中國駐漢堡總領事館 供圖
  這些沉默的“講述者”,讓華人的歷史被記得,讓你我帶著過去的記憶,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內心充盈,腳下生根,步履才會踏實堅定。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美國《世界日報》、加拿大《星島日報》、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作者:梁異)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