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發展上海服務業的幾點思考
馬 弘
這是日前參加一個座談會上的發言,主題是上海服務業的現狀、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現略作整理,求教於方家。
從統計數據的角度看,目前上海服務業增加值總量上與北京差不多,都在4.2萬億左右,北京佔GDP比重是85.3%,上海是75.2%。 兩城GDP佔比的差異,估計在統計口徑上,北京有科研和技術服務的科目,增加值達3600多億,上海我查了各種資料,都沒有,可能統計在製造業或其他科目里了,這樣上海的實際佔比可能也要超過80%了。
上海的服務業問題不在佔比,而在結構。 相比北京,上海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商業服務業兩項上高近一倍,但這兩個方面主要得益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傳統的商業中心的優勢。 但是,商業中心的優勢可能正在消失,這從上海去年的消費增長為負數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隨著西太平洋的經濟重心從東海向南海轉移,大量的貨物貿易會發生在東南亞之間,特別是中吉烏鐵路的建設,未來中國的對外口岸,西部新疆很有可能會分流東部沿海地區很大部分進出口流量。 到那時,上海的航運中心優勢能否保住? 這是我們站在“十五五”規劃時,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相對北京而言,上海在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以及金融業這兩個方面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金融業上,過去因為四大國有銀行都在北京,其增加值高於上海還情有可原,但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至少已有30多年,國家把主要金融市場都放在上海,四大行在上海也都設了二總部,凡是跟金融市場有關的業務也都應轉到上海來了,外資法人金融機構在上海的數量佔了三分之二,但上海金融業增加值還比北京少那麼一點,這是為什麼? 是需要深思的。 資訊傳輸等服務業的增加值上海比北京少一半,這可能跟幾大運營商都在北京有關,但是差距那麼大,至少說明上海在這方面也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現在中央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許多省市都在提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對於上海未來的發展方向,我覺得必須與國家對上海的定位與國際性大都市的功能相結合起來謀劃。 上海畢竟不是一個獨立經濟體,產業發展沒有必要面面俱到,什麼都要,而應站在全國的角度,面向長三角一體化和帶動長江流域的發展上多做文章。
因此首先,上海不必過分糾結於服務業的佔比。 上海地域空間有限,商務成本高,在製造業發展上必須避免過去一段時間與江蘇崑山那種低水平的競爭策略,而應該重點發展研發等科技創新上,這是製造業的命門。 科研基礎平臺多,這是上海的優勢。 在知識經濟時代,誰擁有智慧財產權,誰擁有專利多,誰就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上端。 上海只要多發展科技研發型的企業,加上金融市場的智慧財產權資本化運作能力,上海的科技中心功能就真正能發揮作用了。
發展服務業的手段不同於製造業,製造業只要抓大企業、大專案、大投資,效果很容易顯現。 服務業則不同,它需要的是千軍萬馬,不能靠政策偏食,重點扶持,需要的是公平的市場環境下的賽馬,不斷生,不斷淘汰。 而且,現代服務業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跨行業、跨部門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服務業上,要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突破傳統的政府管理體制,突破傳統的投融資本方式。 尤其在上海,從土地到房地產再到資本,國有資源比重一直很大的城市,需要謀劃如何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資於上海的科技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相對紐約、倫敦來說,諮詢、法律、財會等服務業差的不是一個數量級。 但是,仔細分析,這其實與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地位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現在看到媒體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排位很熱心,但如果我們衡量一下國際化這一項指標,我們只能說還是一個國內市場的金融中心。 下一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力爭在國際化上有所突破,尤其是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上的突破,只有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國際諮詢、法律、財會的服務也必然會發展起來。
基於上述分析,上海服務業發展應重點抓三個重點:
-
補弱項。 上海在科研和技術服務領域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 應該講,除北京外,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是最多的,這幾年來國家將不少科研基礎平台設在上海,如上海光源等。 上海國有資本應加大公共科研服務平臺的投入,特別是高校等科研院所,通過聯合投資,推動科研院所實驗室向社會開放,降低企業研發的先期投入成本,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
搶先機。 當前國際局勢儘管風雲變幻,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勢不可能改變,越是國際局勢不確定因素增加時,中國將越是要堅持對外開放。 一方面,中國積累的大量優質資產需要資本化,另外一方面,不斷積累的國民財富也需要投資國際上優質資產。 因此,未來上海資本市場在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國際開放和吸引國際優質資產發債、上市上有著獨特的先機優勢。 作為第一步,上海應積極爭取,推動合資企業、外資在境內的獨資企業上市,第二步吸引一帶一路優質企業來滬上市。 為此,上海應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法律、財會以及境內外上市公司監管制度安排等問題,先行加強研究和設計。
-
強聯合。 有人開玩笑講,上海的醫院是為長三角的人開的。 事實上,長三角的人確實都願意到上海的三甲醫院看病。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說明上海的服務業在長三角有著堅強的支撐作用,換句話講就是,長三角一體化這篇文章做好了,產業鏈分工合理了,不用擔心上海的城市空心化。 江浙蘇皖贛製造業越發達,上海的服務業越有基礎。 當然,這裡要研究企業和個人稅收的共用分配機制,現有的財稅體制是不利於長三角地區的要素自由流動的。 這個問題,上海完全可以牽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