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由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紀文鳳太平紳士創辦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首次遠赴歐洲,成功在倫敦和巴黎兩大文化藝術重鎮演出多場音樂會,透過在大英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以及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一系列交流活動,向歐洲推廣中國敦煌的璀璨文化遺產,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界限的音樂力量,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與互鑒,增進民間友誼。
好評如潮,深受讚賞:
⇒ 英國觀眾塞格斯在音樂會後表示,他對敦煌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音樂結合壁畫的視聽藝術表達很新穎,尤其是《大唐禮贊》將壁畫中的禮樂盛景與現場樂器相對應,是穿越千年時空的致敬和傳承,令人心潮澎湃和感動。
⇒ 法國音樂家安托萬稱讚道,《水鼓子》與《莫高精神》的創新演繹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現了東西方音樂元素的巧妙融合」。
⇒ 文化交流工作者弗朗索瓦·馬丁則表示:「傳統古譜與現代音樂語言的結合令人驚歎,給古老的旋律賦予新生命。
⇒ 歐洲首演標誌著「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承敦煌古樂方面踏上新里程。

首場音樂會於2月21日在大英圖書館舉行,應邀在其舉辦的「絲路綠洲——古代敦煌生活」展覽閉幕典禮上演出。據悉,樂團特別為此創作全新曲目,題為「絲路迴響:過去、現在、將來」以配合展覽主題。90分鐘的演出獲觀眾高度讚賞,掌聲如雷。席上嘉賓包括中國駐英國大使王起公使、敦煌研究院蘇伯民院長、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羅莘桉處長、大英圖書館孟露夏博士等多所大學教授、博物館學者和國際敦煌項目的代表以及樂評人等。
主辦方表示,是次大英圖書館的圓滿演出全憑館方大力推動,由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與樂團聯合主辦,並獲陳昌慈善基金、林健忠曉陽慈善基金會及香港國際創價學會的慷慨贊助。

圖↑英國大英圖書館音樂會表演「絲路迴響:過去、現在、將來」的樂團成員與嘉賓合照。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於大英圖書館歡迎會上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將敦煌豐富文化帶到倫敦和巴黎。樂團自2018年成立以來,分別在香港、內地及東京舉辦超過60場音樂會。今次有機會向歐洲觀眾以音樂呈獻中國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敦煌,更是難能可貴和極具意義。樂團的使命和目標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向世界推廣敦煌的璀璨文化遺產。

圖↑出席英國大英圖書館音樂會「絲路迴響:過去、現在、將來」嘉賓合照。左起:甘聖希、陳順桂、紀文鳳、王起公使、蘇伯民博士、羅莘桉處長、孟露夏博士(Luisa Elena Mengoni)、朱啟揚。
倫敦經貿辦處長羅莘桉指出,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今次演出展示了跨越語言和文化界限的音樂力量,促進國際友誼。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為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提供了良好基礎。
大英圖書館亞非部主任孟露夏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為我們備受歡迎的展覽『絲路綠洲:古代敦煌生活』作閉幕音樂會。這場音樂會頌揚了敦煌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彰顯了它們在當代創意實踐中的歷久彌新,並持續推動文化交流互鑒。」
英國觀眾塞格斯在音樂會後表示,他對敦煌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這是第一次聽到敦煌音樂;音樂結合壁畫的視覺藝術表達很新穎,尤其是《大唐禮贊》將壁畫中的禮樂盛景與現場樂器相對應,是穿越千年時空的致敬和傳承,令人心潮澎湃和感動。
在英國文博機構工作的愛瑪表示,以現代音樂手法演繹敦煌古樂譜令人驚歎不已,真心希望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可以在更大的舞臺演出,讓更多人欣賞!(摘自《歐洲時報》的採訪)

緊接大英圖書館音樂會,樂團其後分別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2月22日)及倫敦大學學院(2月23日)表演,並舉行交流活動,與師生共同熱烈討論樂團根據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第17窟)內發現的樂譜而創作的曲目,深入了解敦煌壁畫、壁畫中描繪的古代樂譜和傳統樂器。

最後一站是應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之邀(2月25日)為當地文化界演奏敦煌天籟之音,促進跨文化對話,以音樂演繹敦煌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國致力保護並傳承這重要世界文化遺產的努力,深深打動法國觀眾。
法國音樂家安托萬稱讚道:「《水鼓子》與《莫高精神》的創新演繹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現了東西方音樂元素的巧妙融合」。文化交流工作者弗朗索瓦·馬丁則表示:「傳統古譜與現代音樂語言的結合令人驚歎,給古老的旋律賦予新生命。 」(來源自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採訪)
音樂會上演出的十首原創曲目均出自兩位才華洋溢的駐團作曲家——甘聖希和朱啟揚,敦煌石窟內的壁畫、雕塑及其背後的文物與故事啟發他們的創作意念。為了提昇視聽享受,音樂會更配合動畫視覺,讓觀眾沉浸於令人震撼的敦煌藝術。
紀文鳳表示,2024年樂團創下佳績,在大灣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蘭州及敦煌的演出廣受讚譽和推崇。今次歐洲之行受到的歡迎和肯定,令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夢想終於成真。樂團會繼續努力不懈,希望透過敦煌音樂一步步邁向「中外文化大使」的願景。
紀文鳳與敦煌結緣於2010年
當年,紀女士參加了一次敦煌之旅,深受感動,不僅是因為令人震撼的莫高窟和浩瀚無涯的戈壁沙漠,更因為香港和敦煌之間的相似,它們都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交匯點,亦承傳著昔日的輝煌成就。 她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必須參與保護敦煌的文化遺產。
在往後幾年,她除了發動支持和贊助「數位敦煌」項目,還組織香港大學生和老師到敦煌考察和學習。 2018年,她創立了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旨在透過創新的敦煌古樂,去弘揚敦煌藝術和文化,以及中樂普及化和現代化。(來源香港浸會大學)
下滑可瀏覽,香港浸會大學為紀文鳳頒授榮譽大學院士時, 讚她確實是萬人景仰的領袖和榜樣……

紀文鳳女士
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 (2023)
紀文鳳女士年紀很小時便立志要盡情投入,活出精彩的人生。 她充滿熱誠,精力無限,在過去數十年兌現了這個承諾,完成了其他人即使能活兩次也難以完成的工作。 她不僅在事業方面成就卓越,在許多慈善和文化活動範疇亦開天闢地,為香港、我們的國家和世界、這一代甚至未來世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她確實是萬人景仰的領袖和榜樣。
紀女士是廣告界的領軍和傳奇人物。 她在香港大學畢業后不久便加入廣告界。 憑藉她超卓的文筆、創造力、商業觸覺和人際關係能力,她策劃了無數個成功的廣告活動,不僅增加了品牌知名度和業務收益,還造就了許多「口頭禪」的誕生。 對於大部份50歲以上的香港人,像「點只系汽水咁簡單」、「為你做足100分」這樣的口頭禪已成為腦海中的印記。 儘管她已經離開廣告界多年,她對廣告業的影響深遠,因為香港和中國內地許多頂尖的創意人才都是她的學生或以前的下屬。
紀女士於1995年開始她的第二個事業,追求更崇高的目標。 她積极參與各種造福社會的活動,被譽為「香港大義工」。 作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首任行政總裁和扶貧委員會「築福香港」社會大型活動的主要策劃和執行,本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理念,她展現了服務香港的決心。
紀女士非常關注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因為她認同「青年興、則國家興」,除了出任不同大學校董會的工作,為培育優秀學生出謀獻策,她還為協青社將街舞搬上舞臺表演,致力協助邊青回歸正軌。 她在2007年創立了無止橋慈善基金,透過修築橋樑和基礎設施,扶助貧困村民的同時,為內地和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搭建「心橋」。
2010年,紀女士參加了一次敦煌之旅,深受感動,不僅是因為令人震撼的莫高窟和浩瀚無涯的戈壁沙漠,更因為香港和敦煌之間的相似,它們都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交匯點,亦承傳著昔日的輝煌成就。 她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必須參與保護敦煌的文化遺產。
在往後幾年,她除了發動支持和贊助「數位敦煌」專案,還組織香港大學生和老師到敦煌考察和學習。 2018年,她創立了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旨在透過創新的敦煌古樂,去弘揚敦煌藝術和文化,與及中樂普及化和現代化。
紀女士對香港未來感到樂觀,她身體力行,敦促年輕人留港建港,抓緊祖國興盛和大灣區迅速發展的機遇。 她鼓勵年輕人更要深入瞭解我們的國家和文化,擁抱多元,慎思明辨,並時刻保持積極的態度。
紀女士對香港貢獻良多,獲得眾多榮譽和獎項,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2016年的金紫荊星章、2007年的銀紫荊星章和2005年的太平紳士。 2007年,她獲頒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Beta Gamma Sigma國際商界領袖榮譽。 她是香港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現稱香港都會大學)的名譽院士,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2屆(2013至2018年)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三屆(2003至2018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委員。
紀女士與浸大的聯繫由來已久。 她儘管工作非常繁忙,但為了培養本地廣告、創作和傳訊行業的人才,仍在1974至1980年間擔任時稱香港浸會學院的傳理學系兼職講師,與同學們亦師亦友,桃李滿門。 她原本在1979年計劃退任,但學生每天大清早輪流送花到她公司,懇求她繼續任教,成為當時佳話。 紀女士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資深會員,對推動大學發展不遺餘力。 為感謝知遇之恩,她熱心支持餘也魯傳理教育基金,對傳理學院的教研發展貢獻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