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下南洋” 出海解決健康痛點 鳳凰《四海中醫》紀錄片守正創新

中醫藥“下南洋”  出海之路上的守正創新

從東南亞地區到歐洲,再到遙遠的南美洲、非洲大陸,中醫藥正加速“出海”步伐,憑藉獨特的東方智慧,在海外收穫越來越多忠實受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醫藥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國與40餘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文件。

其中,東南亞地區尤為特殊。作為華人聚居區,中醫藥文化早已與當地南洋文化深度交融,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更成為當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鳳凰衛視《四海中醫》紀錄片於 11 月 1 日正式推出。首集“港澳篇”通過細膩挖掘中醫藥在港澳的本地傳承脈絡,收穫廣泛好評;隨著鏡頭順著中醫藥的傳播脈絡逐步延伸,紀錄片的三四集便聚焦中醫藥在南洋大地“守正創新”的鮮活發展圖景。

在香港,擁有25年行醫經驗的中醫專家張琛醫師,對紀錄片的價值內核高度認可:“這類聚焦中醫出海的節目十分必要!”她表示:“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盛,中國的海外影響力不應只局限於AI等現代領域,中醫藥等傳統文化也同樣是重要載體,能讓海外各民族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底蘊與醫學智慧。”在她看來,中醫不僅是一門實用醫學,更蘊含著“天人合一、辨證施治、陰陽平衡”的核心思想內涵:“所以《四海中醫》這一節目的推出非常有現實意義。”

作為根植於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藥文化走向海外時,首先要突破的便是文化與認知的壁壘——如何讓異域受眾理解“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的東方智慧,讓抽象的中醫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健康價值,進而真正引發共鳴、贏得認可?這一問題的答案,在實踐中逐漸清晰。

當《四海中醫》來到馬來西亞,鏡頭跟隨騎樓林立、滿是中文招牌的檳城唐人街緩緩深入,定格在一位華人中醫梁家仁的身上。這位祖籍福建、年僅35歲的馬來西亞華人中醫,正在唐人街做“街頭舌診”,隨機訪問外國路人,從舌頭的狀況判斷他們的身體情況。

紀錄片中,梁家仁回憶起最初的嘗試:“最開始做的街頭診療是中西醫結合,我會問一些非華人路人對中醫的看法,好奇他們怎麼看待。我發現他們雖然大多聽不懂,卻願意試著接受我的建議。”這份意外的接納給了她底氣,於是她就開始在街頭隨機找外國遊客交流,試著繞過複雜的理論,直接用“舌診”和他們溝通。結果真的有人驚訝——你怎麼只看舌頭,就把我的身體情況說中了?

↑圖:紀錄片特邀嘉賓、中醫英語專業出身的谷大白話對此格外有共鳴,他坦言,自己當年學中醫時就有深切體會:“當年我們背經典古籍的英文翻譯的時候,連我們自己也聽不太懂。”在他看來,梁醫生繞過概念的闡釋,用具象化方式讓對方感知到中醫的魅力,把專業變得親切、把複雜變得簡單,是對中醫藥文化出海真實而具體的實踐。

對於紀錄片相關內容的呈現,張琛醫師也有相似的見解:“最關鍵是講出他們的痛點。”她提到,在多年接診經歷里,她接觸過許多對中醫全然陌生的外國患者,當中醫的概念無法通過語言精準傳遞的時候,用生活化的例子、臨床的經驗更能夠說服他們,“比如有些人體檢指標什麼都查不出來,但就是覺得不舒服,這時候用中醫的養生指導、飲食調整,讓他們感受到好轉,他們就會相信。”當受眾切實感受到身體的輕鬆好轉,對中醫藥的信任便會從“懷疑觀望”轉向“主動接納”。

而在《四海中醫》第四集所呈現的印尼中醫實踐圖景中,祖籍是廣東的葉開偉中醫師更以細膩的本土化創新,為中醫藥打破語言與文化壁壘提供了鮮活樣本。

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印尼留學生,他深知傳統中醫理論與印尼本地認知之間的差異,於是在自己的藥房裡,用一系列“接地氣”的創新搭建起溝通橋樑——為每一味中藥材編制專屬代碼,讓不懂中文的印尼員工能憑處方上的編碼精準抓藥,解決了“認藥難”的問題;面對印尼人常見的濕熱體質,他從中醫古方中汲取智慧,在經典方劑“銀翹散”中加入當地的爪哇姜黃和生薏米,既保留了古方的核心功效,又通過本土藥材適配了當地人的體質需求;就連推出的成藥,他也特意做了本土化命名,用更貼近印尼文化語境的稱呼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圖:葉開偉醫師始終秉持“當兩種智慧相遇”的理念,中醫藥出海不是照搬古方,而是要在“守”住辨證施治、藥食同源核心的同時,用當地人能理解的方式、適配當地需求的調整,讓東方智慧真正融入本土生活,成為解決健康痛點的實用選擇。這也恰是《四海中醫》想要傳遞的“守正創新”內核——在異域土壤上,唯有扎根文化、適配需求,才能讓中醫藥的生命力持續生長。

《四海中醫》沒有用宏大敘事說教,而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具體的診療場景、一次次真實的信任建立,讓觀眾看到:中醫藥能跨越山海被接納,不能僅僅通過概念輸出,更要帶來能夠解決痛點的實在價值。它在南洋的扎根,也絕非簡單的“複製黏貼”,而是“守”住辨證施治的核心,“創”出貼合當地受眾的傳播與服務方式。

從“講好理論”到 “解決痛點”,從“文化輸出”到“需求對接”,這種接地氣的傳播邏輯,正是中醫藥在海外逐步打開市場、收穫認可的關鍵。它讓中醫藥不再是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文化符號,而是走進日常生活的健康選擇,也為更多傳統智慧走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鑑的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