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没学到家的技术 泉港水密隔舱技艺:让船不进水的秘密

 

泰坦尼克号没学到家的技术

泉港水密隔舱技艺:让船不进水的秘密

“如果严格遵循水密隔舱技术,泰坦尼克号或许不会沉没?”

面对全球商报媒体采访团的提问,福建泉港古福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祖博娓娓道来非遗保护名录——水密隔舱技术的奥秘。

【国际日报讯】(记者梅子福建省泉港区报道)30日,由全球商报联盟组织的“全球商报媒体高层泉州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福建省泉港区,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海外知名传媒的22位媒体高层齐聚“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泉港,用媒体人的思维和角度,深入了解与观察泉港的沧桑巨变,向世界解读今日泉港的精彩篇章。

众所周知,在一百多年前的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因为撞击冰山而沉没,很多人十分困惑:为什么一艘重达4.6万吨的邮轮,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完全沉入海底?

泰坦尼克号海底残骸

对于造成这场世纪海难的原因,英美的许多调查研究资料都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隔舱的不完善。由于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门质量不好,个别水密门在水压作用下破裂,加剧了船只的沉没。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它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和大不列颠号被秘密召回造船厂进行改造,其中包括改进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朝洪武年间传入福建泉港区峰尾镇以来,在泉港区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湄洲湾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2014年泉港区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船首点龙目,首尖,尾宽,船体高大,甲板宽平,内具水密隔舱……在刘祖博的船模作坊的工作台上,一艘艘福船船模扬帆排列,似乎要驶向蔚蓝的大海。

“我从小就跟在祖父、爷爷后面,看他们做水密隔舱福船,耳濡目染中,让我对福船产生了感情。”福建泉港古福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大福古船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刘祖博说道,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便于货物分舱管理、增加船体的强度与刚度,以及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等多方面的优越性。

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该技术作了详细的描述。1795年,英国海军本瑟姆将军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6艘新型的船只,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此后,水密隔舱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造船界普遍采用。水密隔舱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然而,以水密隔舱为代表福船造船技艺曾经让福船名噪一时,但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木质渔船不断退出,这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也濒临消亡。

刘祖博认为,在泉港区峰尾镇很多古船模小作坊经营几年就运营不下去而倒闭,归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创新,传统技艺太单一,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要把一个小小的古船模作坊做出品牌,就是要坚持和创新。通过改变传统行业的单一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延伸产品,经过多元挖掘、开发,才能让福船技艺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保护福船制造技艺这项传统技艺。

为更好地推广古船模技艺,也使自己的小作坊逐步现实产业化,在从事古船模制作的这些年里,刘祖博参加了各类大大小小的展览会,获得了大大小小多项荣誉。极大推广了水密隔舱福船技艺,使更多的人了解福船,也带动了更多的人一起保护古船模文化。

“我们经常去海内外参照、推介,包括我们的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展览,2014年在那里展览,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收藏,2米左右的水密隔舱福船。” 刘祖博说道。2014年10月份刘祖博的作品《福船》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示并被永久收藏及颁发证书。

2016年,刘祖博的作品《金丝楠木【福船】》荣获第二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大赛金奖;《郑和宝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艺博会金奖、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福船》荣获第二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金奖。另银奖、铜奖等也多达10余项。其本人在2017年1月被评为9位泉州市文化产业优秀人才之一;2014年被市委组织部评为15位泉州“创业、创新、创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郑和宝船》模型

刘祖博始终把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当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古船模制作坊的产业化,逐步向海内外推广,让海内外人士更能认知到水密隔舱福船等古船的内在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古船模制作传统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就是泉港一张自信的海文化名片。据介绍,近年来,福建泉港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擦亮文化品牌作为内生动力,打造一系列文化亮点。宋元时期,海上商贸繁华,泉州特别是泉港水密隔舱福船的制造技艺达到鼎盛。入选非遗保护名录的泉港福船“水密隔舱”技艺,为泉港走向世界提供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