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穿越古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摩 崖 石 刻 九 日 山 山 中 无 石 不 刻 字

探访穿越古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摩 崖 石 刻 九 日 山

山 中 无 石 不 刻 字

南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之一。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铺开了一幅“梯航万国”的辉煌长卷。境内九日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作为“海丝”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素以“山中无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闻名。现存宋刻60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无纪年题刻1方,加上1991年镌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的纪事石刻,总计78方。

作为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山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山上的石刻中,有13方非常特别的海交祈风石刻,上面记录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船遣舶与回舶举行祈风仪式的过程,记载了十二三世纪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之间交往的史实,也印证了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海外贸易历史

唐代时,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泉州港成为世界级大港。“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北宋末年寓居泉州的宰相李邴对当时泉州海外交通盛况的咏叹。史料记载,仅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泉州市舶司税收近一百万缗(一千钱一缗),占到朝廷税收的十分之一。

宋代时,商船远航受制于季令信风,要靠老天爷脸色行事。为祈求航行安全,每年的船舶往返季节,泉州太守与市舶司主官,都会到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以求得行船顺利,礼毕则勒石记事。然后停泊于九日山下金鸡古港的船舶,满载各地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沿着晋江从刺桐港驶向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大陆,商品再由阿拉伯人通过陆路运往欧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此考察

实地走访,沿着蜿蜒的山路,目光所及之处除去美丽的自然风景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方又一方的石刻。在东峰题有“姜相峰”三字的东南岩壁上,有现存最早与市舶海交有关的石刻,上书“知州事方正叔,提举市舶章炳文,林深之原叔同游。崇宁三年八月初”,这是“提举市舶”这个官名最早出现的石刻,也是泉州在北宋设置市舶司的确切证据。

东峰走到西峰,换的是景色,不换的是“海丝”的历史印记。西峰上有一方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时任泉州市舶提举的虞仲房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为即将远航的船舶祈求出行顺利,“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王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这是一方用隶书记录的石刻,共6行,每行17个字,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游荡在九日山的山峰之间,看到每块石头几乎都有刻字,所谓的“无石不刻字”果真名不虚传,宋元明清代代不歇。其中有一方最年轻的石刻:“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典礼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这是1991年2月,由来自37个国家的50多位官员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九日山考察时留下的考察纪事,更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说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