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千字文书院。
勾勒出梁武帝前的文化脉络
关于周兴嗣《千字文》的成书过程,史书少有记载。在唐人李绰的《尚书故实》中,曾提及:“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按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为了便于后人理解这个故事,当涂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千字文书院院长冯金城将这个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演绎成剧本:姑孰才子周兴嗣,才高八斗,恃才被贬,忘我徜徉于姑溪山水。一日接诏进殿,武帝命其编著童蒙之幼学。周兴嗣倨傲,武帝不悦。然武帝惜才,未有问罪,寻法治其高傲。遂命首辅大臣殷铁石拓书圣王羲之一千不同字,命周编纂成蒙学韵文,并下旨“三限”:一限字,一千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二限人,只能是周兴嗣一人完成;三限时,必须在一夜之间编就……
“我们研究《千字文》能感受到周兴嗣写《千字文》殚精竭虑。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千字文》,从梁武帝那个时代划代,全面地勾勒出梁武帝以前的文化脉络,同时也预言了后世的文化现象。”冯金城说。
《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连缀成文。《千字文》之后的蒙学读物,如北宋初年的 《百家姓》、宋以后出现的《三字经》等都未能影响《千字文》的传播。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说明《千字文》在宋代仍是普遍使用的蒙学教材。清人唐鉴为何桂珍新编《训蒙千字文》作序,极力贬斥周兴嗣原本《千字文》,然而序文也透露出它在清代广泛流传的情况:“如周氏《千字文》者,不过《凡将》《急就》之末流,一时习俗之所好而已,是亦文字之至小者矣。然而俗习好之,则将家传户诵,所为灌溉乎童幼者,几乎天下皆然。”顾炎武评价《千字文》:“至今为小说家恒用之书”。
在冯金城看来,《千字文》不同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后者更像是制度化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带着我们的理解看待自然事物,对自然事物的属性理解,其实是在理解它的一种自然规律。《千字文》里蕴含着两个‘道’:一个是天道,一个是人道。天道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而人道是有着人的主观意志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宇宙的认识肯定是有限的。《千字文》强调我们做什么事情要遵循规律,不同于其他蒙学读物告诉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冯金城说。
中国古代早期的很多经典作品,像《诗经》《楚辞》等,在句法上都采用杂言的方式,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千字文》则一改以往的行文特点,以整齐划一的句法,开创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先河,为后世蒙学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典范。以致后来出现的《百家姓》《三字经》等,在句法特点上均受其影响。
冯金城解释,这种句法的优势在于便于阅读,便于记忆,形式上错落有致,阅读时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尽在其中。《千字文》注重押韵,讲究声律。每两句为一组,每组双句押韵。开头和最后一组也押韵,全文押韵的字有127个。不但如此,《千字文》还注意到了平仄问题。这种对声律的追求和律诗、骈文极为相似。全文125组,对偶句有85组,且多数都是组内两句对偶,如:“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等。当然,也有两组互为对偶,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周兴嗣为周瑜后人
当涂古称“姑孰”。“姑孰”之名,源于古吴王仲雍(字孰哉,其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字孰姑),“孰”与“熟”相通,取饔熟之义———富庶之地的意思。南朝大诗人谢朓誉“姑孰”为“山水都”;诗仙李白一生数次游历当涂,写就《望天门山》等60篇诗文,晚年定居当涂,最终长眠于当涂青山脚下;宋代诗人杨万里赞叹“夹岸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历代达官文人留恋于此;从雍正年间开始,当涂(太平府)还是安徽学政驻地。
姑孰周氏宗谱周瑜为二十八世
施长斌认为,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才能理解历代文人为何集聚于此?他说:“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山水很美就叫‘山水都’,其实是不对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桂林不是山水都。‘都’是中心集聚代表的意思。中国有五岳五湖,姑孰大地有古五湖之一的丹阳湖,古南岳就是当涂的横山(古称衡山),采石的江面叫横江渡,这里古代是三江交汇之地,通江连海。清朝,国家有三大海军指挥中心,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南洋水师在福建马尾,而长江水师就驻扎在当涂。由此可见其地理战略意义重大。”
当涂被称为《千字文》的故乡,在施长斌看来有以下理由:第一,周兴嗣是姑孰人,其祖上迁居姑孰,从小生长在姑孰大地,家住牛渚矶旁宝积山下,经常来往于牛渚和姑孰城;第二,《千字文》最初是用王羲之的一千个字拼凑而成,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曾在小丹阳(今当涂县丹阳镇)当太守,他的叔叔王导曾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在丹阳做过太守,后来在建康(今南京)做丞相。另一个叔叔王敦则镇守姑孰城。王羲之在其父因战争失踪后,不得不生活在两个叔叔家。《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在王敦那儿喝了酒,有些迟了,就没有回家。王敦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屋里。第二天的凌晨,王敦的谋士找他来商量有关政变的计划,迷迷糊糊的王敦与他的谋士完善计划的不足。谈到兴起,王敦才想起自己的侄儿还睡在屋里。谋士一听,建议王敦杀掉他的侄儿。在里屋早就醒了的王羲之,一听自己要被杀死了,急得脑门上冒出冷汗。他灵机一动,决定装成醉酒熟睡的样子以示自己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王敦拿着刀无奈地掀起床帘,看见侄子这副烂醉如泥样,就对谋士说,“不用杀羲之了。你看他睡得多熟。”这些史料和故事证明王羲之也在姑孰大地上生活过。
姑孰周氏宗谱周瑜为三十六世
周兴嗣的家谱最早是在2016年被发现的。2016年的正月十三,施长斌到塘南镇周氏祠堂看《姑孰周氏宗谱》时,不经意间看到了周兴嗣的名字,他十分高兴,这是他找了很久的名字!经当地宗族文化研究学者初步判读,该谱所载周氏一族世系源流传承有序,迁徙繁衍历程清晰,周瑜、周兴嗣、周敦颐等周氏名流俱在其中。尤其是关于周兴嗣及其祖辈的家世以及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记载,十分翔实。
施长斌首次透露,周瑜的后代还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即周兴嗣的太公周续之。东晋南朝时期,虽然帝王与高门士族过着腐朽的生活,但是他们常迎合世风附庸风雅,征用一时名人以示用贤得人。豫州刺史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时,请周续之去当抚军参军,晋帝又征聘他做太学博士,他都没有接受。但是江州刺史刘柳每次请他同游山水,他都欣然从命。他同著名的高僧庐山慧远有同乡之谊,处事为人也有慧远之风。周续之还有一个难得的称誉,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周续之的孙子也就是周兴嗣的父亲,到了姑孰后定居在横江江边宝积山下,周兴嗣就在姑孰城里读书上学。
在当涂县塘南镇凤凰村小周村民组发现的《姑孰周氏宗谱》分为一套三卷,是1946年周氏族人在明朝宗谱的基础上续修而成。据谱中《导言》记载,该谱刊印30余套,按西东南北各支分别保存,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集中晒谱检验。在文化大革命中,集中的宗谱部分被毁,余下30多本被族人偷藏保护。经整理,尚存有3套完整谱书。
施长斌、冯金城等对《姑孰周氏宗谱》进行了研究,发现谱中关于周兴嗣的记载,多与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周兴嗣生于公元469年,卒于梁普通二年即公元521年,是学界基本公认的结论。谱中记载“生于南朝宋太宗明帝太始五年”与公元469年吻合,但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即公元537年,推后了16年。
这套家谱目前收藏在塘南镇小周村的周氏祠堂中,保管家谱的箱子是樟木制成,并放樟树板防虫,有专人保管。每年的六月六日,家谱还要拿出来晒霉,每年晒家谱时族人还要验收家谱。
万一房子失火了,家谱要首先抢出来;轮流保管放在你家里时,你的责任就变得很重大。———这已经成了当地周氏族人的共识。
周兴嗣像(摄:王奉祥)
在书法史上,《千字文》熠熠生辉
谈到《千字文》的传承,不得不提及的是它的书法传承,历代文人对《千字文》文本意义的研究较于对《千字文》书法的研究来说要少得多。
“过去,你想看全《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可能要走遍全国,但是现在,在当涂就能看到所有的《千字文》书法作品,千字文书院将《千字文》有关的书法作品都收集起来了。历朝历代对于《千字文》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辛亥革命之后,《千字文》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书法传承上,《千字文》一直熠熠生辉。”冯金城说。
历史上,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是依附文学作品存在的,但是《千字文》恰恰相反,它是先有书法后有文章。在《梁书·周兴嗣传》中,《千字文》又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梁武帝将此本《千字文》摹出副本,“分赐八王”。当周兴嗣不负所望写出了《千字文》这样的作品后,梁武帝自然大力推广,一方面是摹写副本,另一方面就是命令最好的书法家来临写。
《千字文》第一件有史可查的书法作品出自南朝著名书法家萧子云之手。
但是让《千字文》得到大范围的流传,要提到智永和尚。
智永,俗姓王,名法极,号永禅师,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清朝冯武撰《书法正传》中记载:“(智永) 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积年临书《千字文》。得八百本,江东诸寺各施一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麓,受一石余,而五麓皆满,取而瘗 (音:Y1) 之,号‘退笔冢’。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由于智永“崇于释教”,就用真书和草书两种书法字体写《千字文》八百本,赠予浙东各个佛家寺院,使得《千字文》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他所书写的《千字文》又被称为《智永真草千字文》。
受智永的影响,后世很多书法家都写过《千字文》,唐、宋、元、明、清的代表书法家几乎都曾写过《千字文》,其中真、草、隶、篆兼备。还有二体、四体、六体《千字文》。“历代书法家都把智永的《千字文》作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挑战经典,并希望自己书写的《千字文》成为新的经典,能像《智永真草千字文》一样流传后世。这是智永引发的‘千字文现象’,这个现象在书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智永的创举更显可贵。”冯金城说。
目前《千字文》已经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冯金城在千字文法国巡展开幕式上曾发表演讲:“用一千个字写一篇文章不难,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一篇文章相当难,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写出一部儿童启蒙百科全书,那就是难上加难。这个难,只有中国的古代汉语能解决,只有中国的诗歌能解决,只有中国的童蒙教育家周兴嗣能解决。《千字文》———中国最早的启蒙教科书,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描述了自然、社会、道德、政治、经济等万千内容。一千五百年历史,大浪淘沙,历史为河。千字文在东方国度,家喻户晓,在西方国度,璀璨夺目。《千字文》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基因,对人类的文化延续有着巨大的贡献。”
作者:文汇报记者陈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