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副社长夏春平谈华文传媒与华文教育

共同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 ——

华文教育‘印度尼西亚’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摘要: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贸易国,在不少领域都是世界第一。“华文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很多外国人为了寻找更多商机和工作机会,让孩子从小学习华文。

   夏春平,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8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后调至新闻机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组织和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资深的侨务和海外华侨华人新闻报道记者。现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智族》(GQ)杂志社长。被评为高级编辑职称,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文化名家”工程专家评审组成员。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0年第一期。

编者按  华文传媒、华文教育和华人社团往往被称作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三者对海外华人社会和中国侨务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担负共同的使命,在观念导向和内容、途径等方面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新闻社(文中简称“中新社”)是国家重要的通讯社之一,主要服务对象是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受众庞大而多样,新闻产品的传播环境亦繁杂而多变。其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介绍中国理念和中国模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举办至今已达十届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华文媒体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是论坛永恒的主题。近年来,侨务工作重视海外文化宣传的整体布局,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及有关文化艺术活动有序推进。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实为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以中新社为代表的国家有关媒体熟悉海外受众的习惯,能够很好地克服一些主客观障碍,这对于华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夏春平先生作为华文传媒资深人士和著名学者,特应本刊邀请,就华文传媒与华文教育之关系发表论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面向华文教育界的中国新闻社和“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介绍;(二)华文媒体在服务华人社会、传播中华文化及传播中国声音、沟通中外往来方面的作用;(三)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其中提到的有关理念、经验与方法并将之运用于华文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将为海外华人构筑属于自己的“文化载体”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中国新闻社情况介绍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用中文向海外华文媒体发稿的通讯社,是为海外华侨华人服务的,因此与海外华文教育关系密切。华文媒体的根就在华文教育,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是唇齿相依,相互依存的。

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在中侨委领导下,立足侨务,最初定位的服务对象为海外华侨。1970年,中央正式确定中新社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报道的目的是,“对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是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对外籍人是加深对新中国的了解,增强对新中国的友好感情”。中新社的发稿,开始是通过电台用口语记录新闻广播。1975年改为中文电传模写发稿,1984年改为传真网络发稿,90年代改为数字通信发稿。

中新社创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向海外和港澳报道新中国的消息,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舆论封锁,努力发挥“释疑、破怕、澄乱”的作用,增进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与祖国的血脉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中新社通过新闻作品反映时代精神,展示国人风貌,真实、客观、全面呈现中国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新社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做好重大主题、重大政策、重要信息发布的报道解读,在涉台、涉藏、涉疆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积极发声,为提升我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能力做出了贡献。

目前,中新社拥有2000多名员工,44个海内外分社,并在台湾设有驻点记者,建成了包括文字、图片、特稿、网络、期刊、供版、视频七大主干在内的新闻产品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同时,中新社已建立起覆盖海外大多华文媒体的用户网络,并通过“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等平台,构建了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机制,凝聚世界华文媒体力量,成为全球华文媒体人的精神家园。今天,中新社正在逐步建成全球华人社会的信息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世界华文媒体的领军者,在对外传播和侨务外宣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介绍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在21世纪到来之时,由中新社发起举办的。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共举办了十届。

中新社作为论坛的发起者和举办者,在团结、联络海外及港澳台华文媒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逐步发展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引领者,有效地整合了境外华文媒体资源。

2000年10月,我受邀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第二届年会”。

该协会其实只是由美加地区的几十家新移民华文媒体自发组织的一个松散聚会。当时讨论下届会议的地点在何处举行时,我建议并希望下届会议能在中国举行。回国后,我向中新社社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得到认可,决定我们举办这次聚会,并应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定名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社委会指定,此事由我具体负责筹划。
2001年初,我与中新社江苏分社、南京市有关部门联系,经过多方努力,第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2001年10月在南京举行。与会海外与境外华文媒体130多家,共150多人,境内媒体5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各种媒体一应俱全,与会者几乎都是华文媒体的董事长、总裁、社长、总编辑。

在南京举办的是第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第二至十届先后在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州、福州和石家庄举行。论坛以“研讨、交流、联谊、发展”为宗旨,成为中外华文媒体交流合作的开放性、国际性、高层次的平台。

为配合论坛的召开,我们编辑出版了《世界华文传媒年鉴》,每两年出版一期。这是一本资料性、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兼具的大型辞书,编辑方针是“忠实、客观、存史”,侧重汇集海外和港澳台华文媒体的最新发展实况,大部分是第一手资料,由海内外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撰写。每期《年鉴》100多万字,分有“传媒风采(图片)”“华文传媒发展综述”“海外及港澳台华文媒体简介”“华文传媒协会”“华文网站名录”“专题”“华文传媒大事记”等多个栏目,栏目之下再分类、分条目,以便读者查阅。


    三 海外华文媒体介绍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1815年,西方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华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这是一份旨在传播宗教的刊物,但用中文出版发行,面向华侨华人,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从此开创了海外华文媒体的先河。

此后在19世纪,海外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4000余种。20世纪30年代,华语广播电台出现;70年代,又出现了华语电视台。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大陆一批人走出国门,移民海外。以前中国移民80%移居东南亚,而今80%移居到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在美国,华侨华人已超过500万,华文是次于英语、西班牙语的第三大语言。1994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成立,当时协会会员有十几所学校,现已发展到500多所,会员总数超过15万,教师上万名。在加拿大,华侨华人有130万,已经成为加拿大人数最多的少数族裔,华文是除英法两种官方语言外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有华侨华人60万,拥有最多华裔居民的新南威尔士州,华文已经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文。在新西兰,华侨华人23万。在日本,华侨华人达到92万,成为日本最大的外来族群。在这些地区,华侨华人都开办了自己的华文学校。

新移民的流动改写了华文媒体在世界移民版图上的分布状况:具有百年以上华文媒体历史的东南亚地区基本上呈现相对稳定之势;而在北美、大洋洲、日本及欧洲,随着大陆移民的迅速增长,带动和催生了这些地区华文媒体的兴旺,其媒体数量的总和远远超过了东南亚地区。

这些新移民创办的华文媒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起点高,视野广,以整个中国作为“侨乡”,充满现代感、时代感,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较高。二是对中国大陆的消息需求和依赖程度强,这主要是由媒体的读者群及媒体人的自身文化素质所决定的。三是与中国大陆的新闻机构联系多,同国内媒体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有的采取“国内制版,海外付印”的模式。四是绝大多数华文媒体为周刊,发行方式大多是免费赠阅。五是由于媒体人的文化层次较高及外语能力较强,不少是双语媒体,或者完全是居住国的官方语言媒体。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媒体融合的加速,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华侨华人学习华文、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海外的华文媒体更加蓬勃发展。

现在,全球有6000万华侨华人,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和港澳台现有的华文媒体,仅据统计到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就有800多家,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则难以统计。这些华文媒体从总体上来说,大多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使者。

新时代赋予海外华文媒体新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一是传播中国声音。海外华文媒体要用当地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二是传承中华文化。海外华文媒体以中文为媒介,根植于中华文化,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华文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华文媒体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和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彩。三是服务当地华人。海外华文媒体的读者除关心国际大事外,更关心自己所在社区发生的事情。华文媒体必须服务当地的华人社区,维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反映华侨华人的心声。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特别需要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和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令,华文媒体要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四是沟通中外往来。古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海外华文媒体是一座空中桥梁,沟通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交往,促进双方的人文和经贸往来。

    四 海外华文教育

华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文,也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文之一。华文已经达到国际性语言的地位,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华文的外国人已超过3000万,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华文。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贸易国,在不少领域都是世界第一。“华文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很多外国人为了寻找更多商机和工作机会,让孩子从小学习华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学习华文基本只是局限于华人家庭。奥巴马的女儿、特朗普的外孙女,英国首相约翰逊的孩子都在学习华文。

华文教育是华文媒体的根,海外华文媒体很重视华文教育。新加坡的华文刊物《小拇指》(双周刊),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出版的儿童刊物,办刊的目的是为提高孩子们学习华文的兴趣。《大拇指》(周刊),读者对象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版面有“美少年”“故事会”“讲来听”“满分学堂”“小作家”等,通过生动有趣的版面,培养小学生对华文的兴趣,提高华文水准。《逗号》(周刊)则面向中学生,是一份与中学生及华文教师有紧密联系的刊物。

在马来西亚,《学海周刊》是专为中学生与青少年设计的教育周刊,内容融合知识、文学、休闲、娱乐及辅导等。《小星星》(周刊)是专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设计的彩色刊物,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星星》(周刊)是为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设计的儿童刊物,内容富知识性、趣味性、益智性及教育性。生活出版有限公司的《少年月刊》,内容是教育资讯、学校生活报道、少年健康活动、文学等。《星洲日报》与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总领馆共同启动“爱华文”希望阅读计划,推动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还期盼能有中国大学在沙涝越开设分校。

海外华文媒体,有的在报刊上开辟“华文学习园地”,有的采取其他措施,帮助读者提高华文水平。如美国《侨报》就有“学习华文”专栏;巴黎的《欧洲时报》创办了一个“读者之家”,下设图书馆、画廊、电影厅和华文学习班。通过这些活动,让读者学习华文,并增强对报纸的信任感。

但是,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宝”(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文教育)中,华文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一点,比较突出的是印度尼西亚。

印尼总人口2亿多,其中华裔人数在海外是最多的,有的说是1500万,有的说是1300万,有的说是1000万,至少也在800万以上。印尼在上世纪50年代,华文教育、华文报刊都盛极一时,各地都办有华文学校,全印尼华文日报有20多家,是当时东南亚之冠。1966年苏哈托上台后,实施排华政策,所有的华文学校、华文报刊都被关闭。直至1998年苏哈托下台,华文在印尼遭受30多年的禁锢,使得一代华人子弟不懂华文。解禁以来的20年,印尼许多地方办起“三语学校”(印尼语、英语、华语),但学生们对华文学习热情不高,年轻人不能顺畅运用华文,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连简单的华语也不会讲,更不用说会读会写了。印尼的华文教育低落,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好处认识不足,认为学不学华文,照样可以升大学,可以做生意赚钱;其次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上很少讲华语;再者,最重要的是华文教师业务素质不够理想,年纪大的教师力不从心,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推广华文教育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教师是站在最前线的,要提高华文教育质量必须着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巩固教师队伍。目前的印尼华文教育,主要形式还是私人组织、私人学校,举办一些补习班,或者进行家教,真正的大规模的华文教育还有待努力。印尼人士呼吁,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关心、支持印尼的华文教育。

对于海外华文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大致说来,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华文的一条捷径。《汉语拼音方案》只有26个拉丁字母,便于有外语基础的人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华语的国际标准。在海外进行华文教育,也应注重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的简体汉字。联合国已经决定,从2008年起,在联合国使用中文一律用简体汉字。东南亚的华文媒体,也已普遍采用规范化的标准简体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