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
中國新聞社記者:夏春平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中的武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世人關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漢日記”也因此走紅網絡。其平實的語言、生動的敘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風格感染著每一位讀者,被網民爭睹為快。
“武漢日記”的作者、著名作家方方2月22日在武漢接受中新社副社長、記者夏春平獨家採訪。中新社記者全安華攝
喝長江水長大,十分熟悉武漢世間百態和風土人情的方方今日在武漢接受老鄉、中新社記者夏春平獨家專訪時說:“我只是想記錄一下,你也看到,很多瑣碎事。而且最初也沒打算天天記。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讀。我一直覺得很奇怪。”
中斷小說創作,改寫“武漢日記”
談起寫作“武漢日記”的初衷,方方告訴記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下許多武漢人在受難,在與死神較量。沒有從小到老都生活在武漢的人,恐怕很難有這樣的心情,也很難理解這份傷痛,而自己卻根本無力相幫,所以她的內心也有創傷。 “很多人留言,說每天看了我的武漢日記他們才安心。這真是讓我在驚訝之中,也深感榮幸。果真這樣,我願意為他們天天寫。”方方說。
從正月初一開始,方方通過“武漢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知,每天在網上發布。 “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方方告訴記者:“其實,有幾天看的人太多讓我有恐懼感,它在網絡上傳播得太快了,使得我這種習慣小眾閱讀的人很不適應。我幾乎就不想寫了,但我同學和朋友他們仍然鼓勵我繼續寫,一直寫到’封城’解封那天為止。”
方方坦言,她根本沒想過“武漢日記”如此受到讀者追捧。 “’武漢日記’裡面就是些零碎事,加上一點自己的感想,也沒有像寫散文那樣去考究用詞用句。而微博本來就是個閒扯的地方,想到哪寫到哪,隨意自由,還經常不小心有錯漏字。我也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樣喜歡。我本來是準備在春節期間完成一部中篇小說的,現在也完成不了。我的心和全國眾多網民一樣都集中在疫情上,定不下心來寫小說,而寫’武漢日記’可以讓我的心安定下來。”
疫情轉機隨時可能出現
對於疫情的走勢,方方認為:“武漢的疫情現在應該是控制住了,轉機隨時可能出現。疫情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一是經歷過六神無主的恐慌階段,這一階段應該到初一那天結束。全國開始關注,高層發有指示,各地也派援手。老百姓心裡知道,一旦成為國家行動,以中國的方式,肯定能控制住。所以武漢市民就不再恐慌了。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後大量的病人開始發作,武漢人進入了極其痛苦的階段。發病的人越來越多,醫院在猝不及防中根本無力救助到這麼多人,而且醫護人員也大量感染。那些天病人到處奔走,呼救無用就醫無門,醫護人員也快崩潰,這也是最壓抑最無助最難過的階段。應該說,省市換將,以及方艙醫院建立,十九個省份馳援湖北,這個局面才慢慢緩解下來。現在已經見不到呼救無門的情況了,現在重症病人,幾乎都是以前存量。因為沒有得到醫治,拖延成重症。重症病人數量很大,因此死亡率還沒有降下來。”
圖為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中新社發 高翔 攝
方方露出久違的笑容說:“有了全國各地的支持,武漢的疫情正在朝拐點邁進。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已經出院,痊癒者的臉上都露著笑容,這不是裝出來的笑容,而是發自內心的笑容,儘管這些笑容不久前滿街都是,今天看著有久違感。但有了這樣的開始,後面的滿街笑容不也會很快到來嗎?”
“武漢人民真是太好了!”
“武漢人民真是太好了,為讓國人生活如常,他們扛下災難。總體上武漢市民都是相當配合的,他們被關在家裡幾乎一個月,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方方動情地說:“成年人,理智一點還算好,那些家庭有孩子的,或是有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的,那些必須時時用藥的慢性病人,如白血病患者需透析的,還有那些被堵在城外的五百萬回不了城的人的日子都很艱難,他們都在為疫情付出代價。”
2月9日,武漢漢口將軍路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點,快遞員們整理到站的快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批民眾選擇線上購物,快遞員比往常更忙碌。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武漢’封城’近一個月了,千萬人口的城市卻一如既往地井然有序。在我眼前出現最多的有四種人,一是送外賣的小哥,他們仍然騎著小車奔波在路上;二是警察,寒冷的天氣中他們大多站在各個路口和醫院門口,往往直面各種人等,執行必須執行的任務;三是基層社區工作人員,辛苦地挨家挨戶地上門查訪;四是環衛工人,儘管行人少,路面沒那麼臟,只有一些樹葉,但他們恪盡職守,認真打掃。從疫情開始到現在,他們一直以從容的姿態留在我們眼裡,默默無聞地鎮定著我們整個城市的心。 ”方方說。
“連我都想找心理諮詢師”
方方對記者說:“對武漢這樣千萬人口的城市實行’封城’,史上未有,而老百姓也從未這樣被關在家幾十天的經歷。這些生活在武漢的人幾乎人人心裡都有創傷,這恐怕是繞不過去的一件事。就像我在2月12日的’武漢日記’中寫道:’無論是關在家裡一個尚且健康的人群,或是曾經頂著冷雨滿街奔波過的病人,更或目送親人裝入運屍袋被車拖走的醫護人員……’譬如疫情過後大家出門,敢不敢摘口罩?與人談話,敢不敢近距離?可能都會有心理障礙。而病人家屬和亡者家屬的創痛應該更深,當有一天武漢’解封’會數家歡喜數家悲傷,沒有得病的市民大都會很高興,畢竟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屬,必然格外悲傷,燈火萬家,獨少一人。這種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2月8日,正值元宵節,中國多地亮起燈光,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圖為武漢市多處地標建築亮起了加油標語。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方方呼籲,疫情過後,政府應該組織大批心理諮詢專家,對武漢人進行心理治療和人文關懷,這是非常必要的事。有些人可能會不承認自己有心理陰影,但實際上,這些陰影也許會伴隨終身,形成困擾。嚴重者,比如曾經四處求醫四處碰壁者,會時時有噩夢。當然,也得有些專業人士出面引導大家,讓自己學會疏導自己。
“連我自己都想找一名心理諮詢師,疏導心理問題。我天天寫‘武漢日記’,也算是自己疏導情緒的一種方式吧。”方方說。
“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方方在“武漢日記”中曾偶爾夾有直言和批評。對此,方方解釋,正如她在2月4日的“武漢日記”中寫的:“這麼大的災難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但是就算扛著終也有憋悶不住的時候,我替你扛,你也得讓我罵。”方方坦承,在“武漢日記”中自己也偶有對武漢市對前期疫情處理失誤的埋怨和溫和批評。 “如果連發洩一下痛苦都不准,連幾句牢騷和反思都不准,難道真想讓大家瘋掉?”方方說。
“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跟世界上許多的城市相比,武漢並不是一個宜人之地,尤其氣候令人討厭。那麼我到底會喜歡它的什麼呢?是它的歷史文化?還是它的風土人情?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其實,這些都不是,我喜歡它的理由只源於我自己的熟悉。因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卻只熟悉它。就彷佛許多的人向你走來,在無數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張臉笑盈盈地對著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這張臉就是武漢。”方方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是她多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所寫,“詩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武漢就是我的敬亭山。”
方方直言:“我寫’武漢日記’的基調始終秉持與政府絕對保持一致,絕對配合政府的每一項舉動,並且努力幫助政府說服不理解的人們,幫助政府安撫焦慮的人們。只是我們在方式上各有不同,可能在寫作的過程中,偶爾會冒出自己的感想,說幾句反思的話,如此而已。毋庸諱言,這次武漢疫情暴露出政府在治理中的許多問題。如果我們反思了,吸取教訓,並將結論付諸行動才不至於對不起在這次疫情中死去的百姓。”
她說:“我不是一個專門挑刺的人,對治理難處也多有體諒。對自己所看到的明亮之處,也在‘武漢日記’中及時給予呈現。”
“疫情過後,武漢人便會回到以前的生活軌跡。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像長江,永遠奔騰,不會停歇。”方方說。
原标题:《独家专访: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编辑:张小雨责编:马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