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撤離中國?從他們的投資成本與效益出發,只會放緩而非加快!

【國際日報*亮點國際新媒體綜合報導】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羅(Larry Kudlow)在Fox的節目中,被一位觀眾提問“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時,他表示“I would say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across the board. Plant, equi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uctures, renovations — in other words, if we had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we would literally pay the moving costs of American companies from China back to the US”.
庫德羅所做的上述回答被解讀成「美企撤離中國,美國政府100%買單」…..而相關評論也滿天飛。鳳凰衛視財經節目主持人曾瀞漪指出,這是一個疫情中的語言誤解,衍生出自己嚇自己的謠言。除了語言隔閡,判斷企業動向,始終要從他們的投資成本與效益出發。而這不需要雙語能力。

全球領先的國際性金融服務公司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認為,搬遷意味著新投資,……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

2020-04-02 新1.png

摩根士丹利發佈的觀察與評論全文:

大摩: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大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鍊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的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2020-04-02 新2.png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云服務、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