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像这样闷声发大财的人有多少?他如果称第二,没有人会称第一

印尼知名企业老板,没有谁比他更安静。

工商大佬应该享有的事业、财富、名誉、地位,他都不缺少,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他低调内敛,行胜于言的朴实个性。

几十年来,无论舞台大小,境遇如何,他始终扮演着一个负责任、有爱心、感情深沉、讲话算数的好男人的角色。

沉默是金的人,往往成就更大

在万隆北郊一处平缓的半山坡上,环境幽雅,深宅大院,后花园差不多有半个足球场大,绿树掩映,草木葱茏,更有曲径通幽的田园景色。

这是印尼纺织企业家郭孝安的住家。

华人富豪的住所很多都是这样的。

从1980年代起,郭孝安一家人住在这里已经30多年了。

郭府后花园一角。

每逢礼拜六上午,必有几位老友前来谈天。郭府聚会,人数不多,皆为高朋,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其中,有印尼小说家及文艺理论家、印华文学社主席林万里。林万里早年回到中国大陆深造,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攻读中文专业。当时,身为华侨学子的他,曾经向泰斗级的大作家老舍先生写信,请教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竟然幸运地得到了老舍先生的回信,这对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起到了莫大的鼓励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林万里以幽默的笔法创作了一系列带有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使他在东南亚华人文坛奠定了广为人知的江湖地位。林万里很会讲故事,言语诙谐有趣,常把人逗得哈哈大笑。只有他来到郭府,沉默寡言的郭先生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如果林万里外出旅游连续两个礼拜没露面,郭孝安就会向人念叨:万里呢?怎么还没回来!

还有一位,是万隆福州同乡会辅导主席曹常龙。曹先生人长得高大挺拔,气度不凡,他是当地有名的酒店餐饮业老板,嗜好中华传统文化,善书法,能写一笔骨力道健,遒劲严谨的柳(公权)体字,颇有见识,说话也很生动。

郭先生的二姐郭美松与姐夫唐仁巍也是聚会的常客。这位唐先生,家世显赫,乃名门之后,父亲系国民党中将、共产党诸多顶级人物的老朋友唐生明;母亲则是有“民国第一名媛”、“世界最美间谍”之称的早期著名影星徐来。抗战期间,唐生明夫妇均在南京汪精卫伪政府潜伏“卧底”,被大陆媒体誉为“抗日民族英雄和中华好儿女”,生平极富传奇色彩。而唐先生从小跟在父母身边,遍识名人高官,本人亦有学问,所以知道很多轶事,谈资非常丰富。

郭府每周六上午例行的老友聚会之部分成员。从左至右:二姐郭美松、二姐夫唐仁巍、曹常隆、郭孝安、林万里。

每当客人光临,女主人许明珍——郭先生那位漂亮能干,热情好客的太太,总是笑语盈盈,指挥佣人端茶倒水,布置饮食,或者亲自下到厨房,做两样拿手菜招待大家。

作为聚会活动的召集人和东道主,多数情况下,郭孝安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欣赏着老友们就任何话题在那里谈天说地,议论风生。在这个原本该由他唱主角的场合,他最多也就是偶尔轻轻说上几句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朋友们说说笑笑——无论客人再怎样妙语连珠,高谈阔论,他基本上一言不发,甘愿做一个听众。

郭孝安与他漂亮活泼的太太许明珍及亲属在一起。

在万隆,乃至全印尼的纺织界,郭孝安这个华人老板的名字——连同他的印尼文名字:阿哈迪亚·哇勒嘎那(AhadiatWargana),远比不上他的金宝岛(吉斯德Gistex)企业那么显赫。

上世纪六十年代,靠经营坯布生意,推销染整布料起家的郭孝安,凭借其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含辛茹苦,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经验与人脉,以及为人仗义,言出必行,口碑相传的信誉和实力,于1973年获得了一家来印尼投资的日本财团——兼松珠式会社的青睐。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商贸巨头,经过为期大半年的考察,认定郭孝安是一个诚实可靠又有进取精神的商人,主动向他提供了一笔161万美元的低息贷款。郭先生便由此进入了纺织品生产领域,开始创办金宝岛纺织工厂。

那个时期在万隆,也有其他日本财团发放贷款,差不多有7个老板拿到了日本人的钱。但是后来有5个人赖账不还,日本财团吃了闷亏却无可奈何,当然那些赖账这样做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日后再向什么银行借钱都不可能了。

最终连本带息,按期还清贷款的只有两个人,郭孝安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良好品行,以及聪明勤奋,使其工厂大获成功,日后又有一些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慕名找上门来与他合作。郭孝安的金宝岛公司很快发展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郭氏企业旗下一个纺织厂的厂部办公区。

金宝岛(Gistex)纺织工厂的花园式厂区。

在一般人看来,古往今来,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大多具备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特点,说服别人循循善诱,面对大众侃侃而谈,因此有机会干出了一番常人不及的大事业。可是不要忘记,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也不乏语言简洁,沉默是金的类型,往往成就更大。比如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邓的女儿邓榕当年问父亲:“红军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 ”邓小平说了三个字:“跟着走。”再问:抗日战争你太行山里都做了些哪些事情?邓小平也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198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拜会邓小平,问他三落三起,仍然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邓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由此可见,话不在多,管用就行,抓住问题的核心,从不拖泥带水,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邓小平的领袖威严与个人魅力。

印尼华侨郭孝安,当然不是邓小平那样的风云人物,他只是一个企业家,一个改变了个人及家族境遇的财富英雄。但在言简意赅,不尚空谈方面,却与邓大人有几分类似。

比如,笔者请他谈谈少年时代对父亲的印象。郭先生只说了一句话:“父亲是老实人,所以给人家欺负。”

笔者又问:“那么,你感觉父母亲的为人处世,谁对你的影响更大一点?”他回答说:“都一样”。

笔者再问:“那你当年读书上学时,有过怎样的人生理想?”

他这次说了四个字——“改变生活”。

问他的人生经验,郭先生仍好像打电报一样,惜字如金地说了句:“有信(誉)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

这也是他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在他早年由万隆去雅加达,在小南门经营布料的时代,守信乃是华侨商人最重要的生存之道。那时候通信联络,金融服务都不像现在这样快捷方便,可是商人们办货,一不必开信用证,二不必签订合同文件,口头说好,生意就做成了。很多商家在店铺撕下一张烟盒纸,随手写上几十万、上百万的欠条,一切OK!不必担心上当受骗。

像郭孝安这样沉默寡言又守信用的商人,当然会被大家接受,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受到一些前辈大商家的喜爱。

即使郭府举办这样热闹的亲友聚会,身为主人的郭孝安(左三座椅背影者)也只喜欢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别人高谈阔论。

郭先生的老友温应添开玩笑说:“在印尼,像他这样闷声发大财的人有多少?我不知道。起码我认识的人当中,孝安如果称第二,没人会称第一。”

温先生告诉笔者一件趣事:

小南门从前有个福清人大布商,印尼名字叫做依诺。他运作资金的本领非常高强,钱多的不得了,连林绍良这样的大老板都找他借过钱,也不知道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郭先生那时候经常和依诺做生意,老人家尤其信任他的诚实。1972年孝安结婚,派我去雅加达给依诺先生送请柬。他老人家感到很惊讶:怎么,孝安32岁才结婚?哎呀!我以前也没想到要问他,还以为他已经成家了。如果早一点知道他没有娶亲,我一定把女儿嫁给他。哈哈——我的女儿有很多啊!

同样在那个时代,也有极少数人巧取豪夺,谋不义之财。不过,同行们一旦发现有谁不讲信誉,吃人家的钱,马上就会对其冷眼相看,让他在市场上从此立不住脚。很多老一辈华侨文化不高,更不懂法律,口头承诺和守信便是他们经商必须的前提条件,也许正是这个劣势,才培养出经营者良好的商业传统。现如今,信息这样发达,联络这样方便,可是人心不古,骗子老千越来越多,高科技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令人防不胜防。

回想当年,老一辈商家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真叫人留恋。

金宝岛(Gistex)集团

从1975年到2012年,这个金宝岛集团,先后在印尼西爪哇省的芝马墟芝拉尼、拉亚 -苏邦、井里汶、普哇加达等地,开设了6间纺织印染与成衣工厂。

这些工厂的占地面积,最大的70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万平方米,全部加起来超过130公顷。集团员工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多人,后因其纺织机器不断更新换代,大规模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其中两间与日本、韩国合资的工厂,近年来又相继租给合资方经营,员工人数亦随之减少到目前的6000余人。

笔者在郭氏纺织厂的一个车间。

金宝岛(Gistex)集团的纺织产品,从纺纱、织布、染整到成衣制作等,一应俱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旗下纺织工厂每月生产300万码(一码约等于0.914米)涤纶化纤面料,成衣工厂每月加工200万套内衣内裤,上述产品全部供应欧美等国际市场。

郭氏企业下属的一个成衣工厂车间一角。

印尼有2亿5千人口,纺织业是该国最早发展的工业,也是国家最重要的产业。资料显示,全印尼目前大大小小的纺织厂总共超过2500间,加上成衣厂,整个行业有4500多间工厂,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所有这些工厂,实力最强的纺织企业有18家,郭孝安的金宝岛集团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郭夫人许明珍主管经营的另外一个商业品牌——鲁马莫德(Rumah MODE),是郭氏家族的另一个产业。这个位于万隆市北区的别墅群组成的休闲购物中心,面积2万多平米,在当地可谓大名鼎鼎。

笃信善有善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郭孝安祖籍福清,1940年出生于印尼万隆。1930年代中期,他的父亲郭则惠与母亲从家乡南渡印尼,来万隆投亲谋生,起初是在堂兄的金店做店员,后来又与亲戚合伙开了一间纺织纱笼布的工厂,规模很小,赚钱不易,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中国人向来重视血脉宗亲的传统,来自福清的郭氏也不例外。按照这一观念追溯历史,郭孝安的祖先出自一个流芳百世的大人物,名叫郭子仪,乃唐朝中叶首屈一指的名将,史称其“再造国家”,功高盖世,千古传颂。

有关郭孝安家乡前辈们的前世今生,暂且点到为止。接下来,先把他本人多次讲过的其祖父郭枝锺老人生前身后的一件奇闻轶事,在此叙述一下:

我的祖父郭枝锺74岁那年,在他的老家福清渔溪的乡下梧瑞村去世了。乡下老人去世,一般要停灵三天出殡,这三天里,亲人日夜为逝者守灵。快到第三天的时候,祖父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把大家吓了一大跳——原来他又复活了,幸好棺材还没有盖上。祖父活过来以后,告诉家人,前几天是两个母夜叉把他带走了。到了阴曹地府的审判官那里,审判官就翻开一个本子,找到祖父的名字,问他:你是叫郭枝锺吗?祖父说,我是。审判官又问:你是不是在阳间救过两个妇女?祖父说,是的,有一个妇女跳河自杀,被我跳下去救了上来。——祖父说的另一个妇女是怎样救的,我记不起来了。

审判官就告诉祖父,既然是你救过两条人命。那么你先回去,再给你十年阳寿。于是,祖父就好像在棺材里睡了一觉那样,醒过来又复活了。后来,我的祖父果然又活了十年,1966年,到84岁的时候才真的去世了。

这个发生在祖父身上的真实故事,对郭孝安影响很深。这也使他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佛家学说深信不疑:“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如果做了善事,不必讲,也有福报。如果做了亏心事,人可欺,天不可欺。”

平时不讲话的郭先生,和笔者聊起这些,就难得地打开了话匣子。

他还讲到,祖父在中国老家去世后,一直给远在印尼万隆的父亲托梦。父亲为此心神不安,于是下决心,辗转回了一趟福清老家。那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父亲在家乡还是偷偷请了道士,又悄悄去山里祖父的墓地,给他烧了很多纸钱,做了法事,才回来印尼。从此,父亲平静了,再也没有梦到祖父向他抱怨什么。

孝安的父亲早年在上海读过医科大学,没有毕业就下南洋来到印尼。他一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任何时候都不忘积德行善,是老人家为子女们做出的表率。

儿子发达以后,为满足父亲照顾家乡父老的心愿,上世纪八十年代便不断投入大笔资金,支持父亲与其他印尼亲友一道,帮助老家捐建乡村的梧瑞小学、梧瑞中学和水电站。父亲为此还担任过梧瑞中学万隆乡侨董事会的董事长。

在此之前,1990年代初,孝安和孝佳叔伯兄弟二人还曾共同捐资,在梧瑞村兴建了一条宽6.5米,长3.5公里的水泥公路,贯通整个村庄,以利乡亲出行。(见下图)


郭孝安与堂兄郭孝佳在祖籍地福清乡村捐建的的枝锺路牌坊。

为纪念祖父郭枝锺先生,孝安、孝佳便决定用祖父的名字,将这条村路命名为“枝锺公路”。

    叛逆与仗义:人生路上的三次选择和转折

在印尼,不少白手起家的华商老板,年轻时都有过含辛茹苦,令人心酸的经历,郭孝安也是如此。他不大喜欢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因为那是一段不愉快的生活。

他小时候家境不好,虽然不至于贫寒到衣食无着,但却因为家里的房子太小,孝安和两个姐姐及两个妹妹稍大一些,一家人就住不下了。

孝安那时的家住在万隆塔敏街(Jl .Tamim)14号,隔壁是伯父郭忠正的屋子,再隔壁则是另一位堂伯父忠乃的屋子。忠正伯父原先住在这里,后来有了钱搬去别的地方了。但是隔壁的这间屋子即便空着,伯父的女儿也不让孝安他们借住,时常刁难这一家人。伯父的女儿(即孝安的堂姐)说:“我宁愿免费让印尼人住,也不要叔叔的孩子进来。

没奈何,母亲只好让二女儿美松带着弟弟孝安和一个妹妹,每天晚上去对面巷子里的舅舅家借宿。舅舅家的孩子也多,屋子又很简陋,墙壁都是竹篱笆做的。哇嘟!巴盖玛那!(印尼话:哎呀Ah!怎么办 bagaimana)——那就勉强挤出一点空间吧!再加一张双层床,总算使孝安姐弟每晚有个睡觉的地方——孝安睡上铺,二姐和妹妹睡下铺,一直借住到他们中学毕业。

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少年郭孝安早早品尝了什么是人情冷暖,什么叫做亲情比纸还薄;体会到了如果境遇不好,连亲戚也看不起。屈辱和压抑的滋味使人变得敏感,也在这个年轻人心里播撒下叛逆与坚强的种子,每当遇到大事,反而像顶着岩石也要生长的小草一样,不屈不挠地冒出头来。

为了排解苦闷,也因为放学后没有地方可去,孝安那时候就有了两个爱好:一是看中国的武侠小说,二是去戏院看电影——尤其喜欢看牛仔们跃马驰骋,持枪抗争的美国西部片。

武侠小说和美国西部电影,激发了郭孝安对于行侠仗义的向往,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居然在读初中时结交了十个拜把兄弟,虽然未曾像《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那样歃血为盟,搞一个“生死之交一碗酒”的仪式,却也从中尝到了几分呼朋引类,别人不敢小的快意恩仇。


1950年代,初中生郭孝安(右一)和同学们,从照片上看,他从小就是个内向忧郁的孩子,却喜欢交朋友。

也许从那时起,他的性格和行为就加入了讲义气、够朋友的一面。

举个小例子:郭孝安25岁那年,就是1965年,印尼突发“九三0事件”,苏加诺总统下台,白色恐怖笼罩,几十万印尼共产党和亲北京的华侨左派人士被抓被杀。各地仇华情绪蔓延,人人恐慌不已,就在这时,孝安有一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华侨小伙伴,因为自家商场的印尼保安犯了命案而引火烧身,被人追杀,无处可逃。孝安便挺身而出,他将其藏在自己家里。两人同住一个房间。一连两个多月,孝安差不多停下自己的生意,天天出门为朋友打探消息,而后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他陪那位朋友一同潜回自家院落,挖出了埋在地下的金银细软,再连夜驾驶汽车把朋友送到雅加达避难。郭孝安的驾驶技术并不好,而当年也没有高速公路,万隆到雅加达的盘山公路,曲折蜿蜒,可是两人都顾不上危险,一路下坡,开开停停,总算平安。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摆平了,朋友才放心回到万隆。

现在,有必要再说说改变了郭孝安人生轨道的两次意外事件。

1960年印尼掀起排华逆流,悲愤交加的华侨则掀起了回国浪潮。

郭孝安那时正在万隆福清人开办的清华中学,即将高中毕业,也打算报名回国。他们那一届毕业生两个班123名同学,走的只剩14个人。孝安的10个结拜兄弟有8个回国了,他如果不走,留在印尼还有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学校董事会和校长有了矛盾,双方闹得很僵。董事会的人指责校长是汉奸、日本特务,还发动一部分老师和学生批判校长。郭孝安很喜欢听校长讲的历史课,他认为校长有水平,人也不错,于是便仗义执言为校长讲话。他对董事会的人说:“校长如果是汉奸、日本特务,那也是你们聘请的呀!为什么要这样骂他呢?”

董事会的人发火了,狠狠批了郭孝安一顿。雅加达的中国领事馆听说了这件事,也通知他去领事馆和领事谈话。那个年代,大部分华侨还持有中国国籍,拿中国护照,左派的侨团和华校都归领事馆领导。

孝安来到椰城中国领事馆,与一位姓王的领事见了面,那位王领事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大声训斥他,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孝安没有争辩,他想,连国内派来的外交官都这样没有水平,如果回国以后,和那些工农干部打交道,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20岁的郭孝安由此对回国浪潮产生了逆反心理。从领事馆一出来,他便直奔移民厅,宣布不回国了,要求加入印尼籍。

事实早已证明,郭孝安当时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多么重要!更幸运的是,他做对了。

青年郭孝安。

九年之后,孝安的人生又发生了第二次的重大变故。

1969年,29岁的郭孝安事业上已经小有所成,经过好几年的恋爱,他准备和第一个情人结婚成家。女方家境优越,本人医科大学毕业,才貌双全,身上有种知识女性的韵味,很令人心仪。虽然这个女孩子性格比较孤傲,有一点大小姐脾气,可是遇到孝安这么宽厚稳重的男人,能包容忍让,还要怎样呢!

谁也没想到,眼看就要举行婚礼,婚纱已经订做,请柬也已写好,甚至连摆喜酒做菜的厨师都选定了,这个女孩子却突然和另外一个华侨男青年好上了。

郭孝安未婚妻移情别恋,很快就被大家知道了,只有孝安这个老实人还蒙在鼓里。他的好朋友曹常龙气愤不过,也为他担心,特意跑来告诫孝安,这样的女孩千万娶不得啊。可是他不愿意相信有这么严重。

那天晚上,痴痴情深的郭孝安,守在女孩家对面的一条小路边,苦苦等候着,直到子夜时分,才看到未婚妻和那男青年开着车从外面回来,两人说说笑笑走进屋里。孝安心头一沉,却仍然努力往好处想:“可能她和他只是一般朋友关系,因为都是读医学院的,有共同话题,所以才走的近一点。”

他要再打探一下,仔细看个究竟。于是便悄悄跳墙进来,潜伏在女方家的窗户外面,结果他亲眼目睹了女孩和男青年亲热的情形。

不难想象郭孝安当时的心情,愤懑悲凉,欲哭无泪。这件事对郭孝安造成的创伤和阴影,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直到今天,在他的办公室的抽屉保险柜里,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女方父亲——也就是孝安曾经的准岳父,当年用工整的字体亲笔写过的一张订婚请柬。

再说那个女孩,后来与那位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帅哥并没有结果。男方父母也听说了她和孝安的事情,就找到那间婚纱店打听,女孩子是否与孝安已经在此订做了婚纱?店主如实相告:是的。男方家长一听,马上禁止儿子再与这个女孩来往。毕竟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此事太过荒谬,如此见异思迁的女孩子怎么得了!

女孩后悔了,想和未婚夫再续前缘,可是郭孝安的心已经伤透,不会再回头了。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对那个女孩子说半句难听的话:

“我只推说,再等等吧。这一等,——就等到现在!”

46年后的今天,郭先生幽幽的对笔者感叹说。这其中,几分酸楚,几分苦涩,还有几分黑色的幽默!

1960年代,印尼万隆的一条街道。

此女后来嫁给了她的中学老师,大她十六七岁。再后来,他们搬去台湾,她在一个小镇上做医生,丈夫已经过世。

前些年,她的一个儿子生了很严重的病,要去欧洲治疗,她回来万隆,请郭先生帮忙,郭先生二话没说,拿了几万美金,但是那个孩子最终没有康复,还是夭折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这样好像电视剧一样的人生故事,都会感慨丛生。说来说去,也只能归结为一句话:这就是命!


围栏里的那幢房子就是郭孝安第一个恋人的娘家,也是郭先生耿耿于怀的伤心地。半个世纪后,已年近八旬的他,又亲自带我来到这里拍下这张照片。

1969年,孝安与第一个恋人分手三年后,娶了现在的太太许明珍。

明珍是一位客家侨生,天生丽质,聪明伶俐,脸庞珠圆玉润,看过去就是个标准旺夫相的女人。孝安生肖属龙,明珍也属龙,比孝安小一轮。她1952年生于印尼偏远小岛松巴哇,儿时随家人移居东爪哇,后在小城玛琅长大。

1972年,他们结婚了。没过多久,日本财团就主动找到孝安,贷款给他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那个时代印尼经济可是起飞,市场还是处在“钱找货”的时期,货物总是供不应求,做生意的商家赚钱容易,开工厂更是欣欣向荣。郭孝安和许明珍这一大一小“双龙”汇合,性格互补,注定要为家族兴旺和事业繁荣发起“大水”,从此变得江河奔腾,直通大海。

郭孝安和许明珍经过短暂的恋爱便喜结良缘,从此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人生如棋,是输是赢,其实也就在年轻时代关键要走的那几步,而选择怎样的婚姻,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静水深流的郭孝安,当年得到了命运女神的眷顾,这关键的一步没有走错,他的人生已经赢了大半。

像他这样的人不多

毫无疑问,作为实业家,郭孝安以及与其类似的老板们,毕生的贡献与成就在于创造财富,为政府提供税收,也使许多人有了饭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投身市场做中间商的,属于早期抓住机遇的那一批人。印尼华社前辈洪渊源先生,当年曾任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主席,分析问题极其精准。他在自传中写道:“那时候,商人们只要有进口准字和足够的现金,即使是一个傻瓜,也能很容易赚到大钱!”

尽管如此,郭孝安这一代人,以及比他更早的那一辈华商,虽然发财的不少,但是后来由商人转变为企业家,开工厂搞实业的,仍然是大浪淘沙,所剩无几。我们因此可以断定,像他这样获得成功的人,无论平生为人多么低调,也必定有胆识过人的一面,智慧和运气缺一不可。

中年时代的印尼华商老板郭孝安。

郭孝安对华社活动有很多支持,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参加具体的华社工作。作为早年在万隆清华学校受过完整教育的那一辈人,郭孝安也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情结,因此他担负的唯一的社团职务就是万隆“清华之光”联谊会董事及顾问,而这个联谊会正是为了开展华文补习教育创办成立的。

2000 年前后,郭孝安(左三)与堂兄郭孝佳(左二、已故)、堂兄的女儿、也是清华同学郭秀英。(左一、已故)、林财兴夫人郑秀英(右二、已故)等人共同创建了万隆清华希望之光基金会,开办了华文补习班,以此推动传承中华文化。这是诸位热心人士在其租用的基金会大楼前参加活动时的留影。

他多次以无名氏名义赞助“清华之光”,又把自己的一处建筑物业腾出来,免费提供给大家作为中文补习场所。他还先后为渤良安福利基金会、万隆福清同乡会、万隆客联崇仁三语学校捐献了不少善款,却从来不弄一个某某主席的头衔,以壮声势。

像他这样的人不多。

在郭孝安祖籍地福清乡下的梧瑞小学,郭孝安与堂兄郭孝佳(中)的大幅照片被悬挂于该校走廊的墙上,以感恩他们对扩建校舍的慷慨捐助。左边照片系另一位捐助者林财兴先生,他也是万隆有名的纺织企业家。

几十年来,无论舞台大小,境遇如何,他始终扮演着一个负责任、有爱心、感情深沉、讲话算数的好男人的角色。

以后有时间,让我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再追寻着郭孝安的前世今生,为大家讲述那些值得记录的人和事。

(来源 丁剑印尼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