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侨网)9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享有“新加坡船王”美誉的新加坡太平船务(PIL)创办人张允中于9月4日上午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02岁。
张允中祖籍福建,曾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东南亚投身抗日运动。他创建太平船务后也关注新中国发展。多年来太平船务在中国业务的从未间断,与中国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互惠合作关系。
新加坡太平船务创办人张允中。(新加坡《联合早报》)
1918年,张允中出生在福建金门的一个大户人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金门、厦门被日军占领。19岁的张允中远渡南洋讨生活。
22岁那年,张允中第一次学做生意。当时母亲给了他1500元,让他去马六甲与大舅一起创立买卖土产的培元公司。也是在那时,张允中开始接触大海,因为他的大舅有一艘机动船,经常往返于马六甲和苏门答腊之间,运载海产干货,张允中常常随船出行。
跟随大舅做生意没多久,日军侵略新马大地,张允中父亲不幸遇害,他本人也因接济马六甲的抗日游击队而遭日本宪兵逮捕,被关在牢里长达9个月,受尽了各种严刑拷打折磨,直到日本投降才重获自由。
那场浩劫毁掉了张允中第一次创业的成果,战争结束时,培元公司也倒闭了。张允中决定回新加坡重新寻找机会。经友人介绍,他买下一艘二手帆船,开始在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之间做交换贸易,用白糖和日用品换印尼的橡胶。
这期间,张允中经历了无数惊险,像船只触礁导致货物损失这样的事情还算是小的。他的货船有一次竟遇到了海盗,当时张允中还想与海盗拼一拼,但他的船长被海盗开枪射中,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海盗将货物抢光。这次恐怖的遭遇最终迫使张允中放弃了这门生意。
经历了一连串的挫败之后,1948年,张允中在好友的推荐下前往泰兴源兄弟公司担任经理。泰兴源兄弟公司后改名为祺福船务公司。在祺福工作的18年里,张允中从经理升为总经理,为公司开拓业务,扩大船队,开辟新市场,经营新航线等。
1967年2月,张允中决定离开祺福,创办太平船务。太平船务公司,取意“航运平安,生活太平”。这一年,张允中49岁,正式开始建立自己的航运事业。
太平船务刚成立,就遇上第三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关闭,许多船无法继续跑这条航线。张允中临危不乱,他说,跑这条线的船少了,但运费飙涨,这就是商机。海运波动性很大,“10年只有3年好”,要采取“稳健保守”的策略。只要投资不过大,发展不太快,即便市场走下坡,公司也能顶得住。
正是靠着这一策略,太平船务在一次次危机中涉险过关。
这位老船长的变通与敏锐,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体现得更加充分。2007年,张允中看到航运市场高峰期已持续数年,预感到航运低谷将近,于是放慢了发展脚步。公司在2007年缩减船队规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公司“刹车”不买新船,正是放慢脚步让太平船务降低了危机带来的损失。
张允中的处事特点是“平心静气,临危不乱”,能把危机化为商机,安然渡过难关。
太平船务自1967年3月16日创办至今,已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第10大集装箱船业者。根据公司网站资料,太平船务拥有130多艘船艇,其办事处和代理机构网络遍及全球100个国家的500多个地点,聘用了9000多名员工。
认识张允中的人都用“非常敬业”来形容他。1994年,张允中将公司大权交给了儿子张松声,后者正式出任太平船务董事总经理,主持公司运营。他虽然已经把太平船务交棒给张松声,但仍然坚持每天到公司上班。
对于父亲的离世,其子张松声日前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他永远是我的老板、导师和楷模。”
张允中曾于1960年获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1993年担任名誉董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对他的辞世表示哀悼。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黄山忠受访时说:“张允中强调华商文化中‘诚信、效忠和回馈’等价值观,对我们待人处事方面有重要影响力。”
实际上,早在50年代,张允中就开始与中国有商贸往来,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者。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商务公参钟曼英说,多年来,太平船务在中国业务从未间断,与中国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互惠合作关系,这其中张先生有很大的功劳。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在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的过程中,太平船务的船队曾经帮助运送人员物资。当时在中国航运界,有“货运不出找太平”的说法。
“五六十年代驳船业老乡都认识张允中,当时华侨乡亲回厦门探亲,都坐太平客船回国。他不仅仅是航运业的领导者,也是华人领袖和先驱,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长辈、好榜样。”新加坡华商杜侨南说。
张允中还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积极回馈社会。他热心公益,对中国的赈灾活动不遗余力。
2019年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张允中谈到新中国成立时曾表示,“很高兴,当然很高兴。因为那时候我们在海外的华侨,被外国殖民者压迫得很厉害。中国崛起了,我是华人,当然非常高兴。”
张允中一生为人低调,不善交际,儿子张松声也继承了父亲的风格,不喜张扬,对父亲也非常敬重。在父亲的影响和决策下,张松声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合作不断加强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