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这里,是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粤剧之乡,名伶薛觉先、马师曾等先后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身影;是陶瓷之乡,产品数百年前就已远销南洋;是武术之乡,享誉世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与这里有着不解的渊源; 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体系涵盖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
这里,是侨乡佛山。
佛山古称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城内塔坡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为是佛家之地,遂改季华乡为“佛山”,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城市得名史。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就已十分兴盛。至明清时,更是商贾云集,成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繁荣。乾隆年间,佛山商帮荟萃,入粤经商的外江商人将弋、昆、高、梆等剧种带到这里,与当地民间戏曲不断融合,被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应运而生。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广受欢迎,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期本地粤剧戏班的活动中心在佛山,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的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的古戏台。
本地戏班的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则建于佛山大基尾。戏班所用的戏船叫作“红船”,粤剧艺人至今仍被称为“红船子弟”。
2013年,佛山南海区荣膺“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在中国戏曲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曲》杂志原主编赓续华看来,粤剧在众多中国戏曲种类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点。
广东粤剧院打造的《决战天策府》,正是粤剧在创新演变的过程中,被不断拿出来讨论的典型案例。
佛山也是陶瓷之乡,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三百多年前,佛山乡亲们依托陶瓷贸易勇闯南洋,落地生根,深刻地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佛山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越南胡志明市的穗城会馆和泰国曼谷的广肇会馆,屋顶瓦脊上清晰地刻着“宝源窑造”“番邑何滔作”,漂洋过海的石湾工匠们用这种方式留下了自己胼手胝足的创业足迹和不忘故乡的拳拳之心。
如今,佛山籍华侨华人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分布在72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近80万人,其中尤以东南亚地区最多,马来西亚很多州都有南海和顺德会馆。
佛山陶瓷产品贸易则走得更远,目前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洼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正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佛山陶瓷企业纷纷“走出去”进行投资。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上,来自佛山的陶瓷产品大放异彩。
从昔日的“石湾瓦,甲天下”,到如今的“佛山陶,闯全球”,有感于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佛山陶瓷企业深刻意识到,只有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充分调动优势资源,才能让企业发展得更为稳固。
除了粤剧和陶瓷,佛山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由于地处广州西南部交通要道,佛山在古时常有倭寇之患,居民很早就形成了习武强身、抵御外患的传统。
到了清末民初,佛山武学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大小武馆林立,习武者众多,成为岭南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
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多个知名拳种由佛山走向世界;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也都在佛山;创办于咸丰元年的佛山鸿胜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武馆。
2004年,佛山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称号。目前,佛山市内有近600家武馆,武术人口约10万人。
以武立德树人,成就浩然之气;心怀家国,自古以来是佛山人的优良传统。
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佛山人挺身而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代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谭平山、何香凝,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科学家詹天佑等杰出人物都来自佛山。
现如今,佛山人发扬勤劳重信、敢为人先的作风,坚持谋实业、做实业、兴实业,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实力强劲,工业体系较为健全,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家电、家具、陶瓷、机械装备、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优势突出,光电、新材料、生物制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
目前,佛山共有超千亿元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18家。其中,美的、碧桂园两家民营企业跻身福布斯“世界企业500强”。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随着传统产业高级化进程不断加快,佛山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依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发展了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粤剧、陶瓷、武术,到制造业、民营经济,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侨乡佛山始终行走在发扬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其中不变的是佛山人敢为人先、不忘桑梓的精神底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