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这四十年:我的滞留不归与渴望回归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我的滞留不归与渴望回归

文章

40年,生命从生涩到成熟。40年,一个国家从贫瘠走向了繁荣。

中国的大门向全世界打开的时候,我正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当时各系都在派青年老师去语言学院或者经贸大学培训英语,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起初是为了阅读科技文献,后来就演变成了出国留学的语言培训。

至今,我还记得在学院召开的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慷慨激昂地演说:我的目标是在十年之内拥有二十位学成归来的洋博士。他们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现代的管理模式和最开明的教育理念,他们将是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希望所在。

然而几年后,这些公派生并没有回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留在了所在国。若干年后,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常常会想,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没什么家底的穷人家庭,省吃俭用送孩子去读书,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不想回家了。

公派到加拿大的留学生有两种资助途径,一是由国家教委出资,二是加拿大支援第三世界国家CIDA项目。后者每月的生活费略高于前者,但都相当于当地社会救济金水准。即便这样,大家都能攒出钱为家人购置日本原装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风光一时。

但异国求学的苦涩则很少有人提及。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中国留学生学有专长拿到绿卡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尤其是我们这些公派生专业多属冷门,求职更加不易。记得我们农学院有位东北来的男同学,学习好,组织能力强,是中国学生联谊会的会长。博士毕业后,他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只好在蒙特利尔老城区买了个杂货店,养活老婆孩子。

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表情落寞,幽幽地说了一句:我每天站在这里,感觉自己在浪费生命。我当时还在读博,听到这句话顿觉兔死狐悲。我们这几届大学生在国内读书时有助学金,毕业时包分配,从不知失业为何物。来到职业市场化的加拿大,农学专业不面向社会的劣势,和我们在求职方面的低能就显现出来。所幸我毕业时,经导师推荐获得加拿大国家农科院博士后位置,后转为政府雇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当年,年轻的我像一叶浮萍,被加拿大优渥的生活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吸引,违背了学成归来的承诺。如今人到中年,目睹了中国腾飞全过程的我,虽然生命之树已在加拿大生根开花结果,却归心似箭。

这些年,我多次参加海外博士江苏行、海外专业人士考察团等活动,把国外温室蔬菜栽培的经验介绍给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农业助一臂之力。会见时,地方领导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欢迎你们回来发展,不能带资金来的带项目来,不能带项目来的带朋友来。

我不禁动容。

(作者文章,真实姓名章云,任职加拿大农业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为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

(来源 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