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北海”建设高峰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陈建功作了题为“我之自豪与期待”主题演讲

 

    [国际日报讯](记者梅子、维佳北海报道)  11月23日,由中共北海市委员会、北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承办,北海市文联、北海市旅游文体局、北海市二轻联社、海城区人民政府、北海中华文化促进会协办的2020年“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在广西北海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将齐聚一堂,共同为建设富强、开放、生态、文化、幸福新北海建言献策、凝心聚力。

继开幕后,活动周举办了“文化北海”建设高峰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陈建功作了题为“我之自豪与期待”主题精彩演讲。内容摘要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海,历届北海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北海人民,为文化北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焕发了激情、积累了经验。

1, 北海虽然地处偏远,却又身处百年间中西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和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变迁相辉映,也呈现为中西现代文明融合的巨大印记。这不仅表现在庞大的近现代建筑群风貌上,也表现在北海地域的文化特征以及北海人的群体性格特征中。每一个地方都因其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特别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我研究过的北京文化,以自信自负却又善解人意为地域特色,以夸饰自嘲为修辞特征;如我关注过的成都文化,以“巴适”的生活追求和义不容辞守望相助不由分说呼啸而上为地域特色(地震所见)。而北海人,包容四海、与世无争、从容不迫、得过且过,也自有一番潇洒与胸襟。(以北海改革开放以来兼容八方的宽厚以及洗车见闻为例。)我之所说,当然只是文化北海的一个方面,或说是地域人文品格吧。

2,   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质和社会进步,恰恰为北海文化特质的演进和成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滋养。仅就我之亲历,A,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回到北海时,就发现并结识了一直关注文化北海的文海文化界,以黄家蕃为代表的北海史志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活力。B,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海的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日渐活跃。北海市委市政府开始邀请活跃的内地和港澳作家访问北海,活跃了作家队伍的文艺思想,推动了北海文化生活的活跃。这种风气延续至今,发展为“北海文艺周”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老街的走秀、环海自行车赛、北海水彩画派和摄影的活跃以及粤剧艺术家欧凯明的演出、北海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等等,印象深刻。C,北海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是国内外文化界交流所取得的。粗粗记得到过北海并开设讲座的作家艺术家有:曾敏之、潘耀明、王蒙、邓友梅、舒婷、李陀、郑万隆、苏炜、舒乙、陈祖芬、周大新、刘庆邦、于海、李爱国、吴长江、郭晋丽等等,恕不一一。就在此次文学周之前,著名学者北大的洪子诚教授、陈平原夏晓虹教授、孙郁教授,他们在涠洲岛上看到了清新宁静的智慧书房,深为感动,一回到北京,纷纷将他们的签名本著作寄到我这里,希望转交智慧书屋,以表达对北海对涠洲岛文化氛围的敬意。

3,   我很高兴本届北海文艺周以文化北海的发展创新为题展开讨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最终要靠文化的尊严与魅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地域,比如北海,以文化的滋润与养成造就我们自尊自爱、情感丰厚、平等友善的人格,以及和谐幸福美美与共的社会氛围,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北海”的追求目标。而发展创新,就是我们的“文化北海”取得已有成果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开创新时代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和发展创新的主动性,是北海荣膺“历史文化名城”,获得文化建设系列成果的基本经验。

为了说明北海市委市政府和北海人民在“文化北海”建设中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和发展创新的主动性,不妨讲讲故事。

1, 2010年,经国务院批复,北海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荣誉的取得,应该说就是这种文化自觉的结果。因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前来北海考察时,我也恰在北海。陪同考察的过程,不能不对我所感受到的北海历任领导超前的文化自觉表示敬意。在单霁翔考察之旅,一路惊叹北海近现代建筑群保护之完好,他特别以北方某地为例,说该市也曾提到他们有几国领事馆的建筑,但再一追问,炸啦。而北海,保存得如此完美,实在难得。单霁翔特别欣赏英国领馆平移之决策与实施。据我所知,上世纪90年代时,建筑物平移并未普及,广西尚无先例。因此北京路建设而不得不面对的英国领事馆,面临是拆是移的讨论。1999年,北海市政府毅然认定这一西洋建筑是北海重要的文化遗存,意识到这一建筑的遗存可以和附近的法国领事馆、森宝洋行、普仁医院等等构成近现代建筑遗存,这就是后来北海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决策。我记得单霁翔当时赞叹,那时那书记那市长都是谁?回顾当年。采用广西第一个建筑平移的方式,把英国领事馆平移几十米到北海一中校园内。既体现了北海人的文化意识,也体现了谋创新谋发展的主动。(和北海相对照的例子是,某港口城市老街的“焕然一新”,2017考察时还发生过,如此令人扼腕的例证可以看到,有没有这种文化的自觉,何等重要。)

2, 我以为,在文化北海的建设中,不仅北海市的决策层乃至自治区的领导有这种文化的自觉,还不应忽视北海文化界为此做出的突出努力。如前所列的黄家蕃先生,如北海水彩画派的领头人蔡道东先生,恕不一一。比如早在15年前,即2006年,作为时任北海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刘喜松,就没有遵循一般纪实文学作家的路数,全身心投入对普仁医院和普仁麻风医院历史的钩沉中。据我所知,刘喜松为探访这两家医院的身世,专门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门等地,查找档案4000余件,出版了好几本有关北海普仁医院的专著,填补了北海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空白。可见,在文化北海建设中,既需要领导层的高屋建瓴,也需要更多的北海人做出富于创造的努力。

对新时代文化北海建设报以更高的期待。

1, 文化建设切忌跟风。在时尚流行、商业风靡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相信北海的领导和人民是有品位、善鉴别的,对某些抱着纯粹的商业目的的项目,也会有相当的警惕。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见识过某些地方为追求政绩和辣眼而作的事情。不能把文化建设理解为大轰大嗡的“节庆”,也不应认为举办一场“烧钱”的演出就可以戴上“文化”的桂冠了,甚至觉得某些故居故里的命名,也不能追风而上。我相信我们的文化决策将会小心翼翼,会有文化的考量,也会尽可能听取专家的建议。不要把文化活动搞得不伦不类,徒增笑柄。

2, 文化的创新发展亟待想象力。其实北海已经在一步一步别具一格的路上走着。但我个人仍期待市委市政府加强统筹。比如现有的领事展览、大清邮政展览,洋行展览,再加普仁医院展览、海关展览以及老街建筑,我以为完全应该再度完善,形成一个近现代北海历史的展览群。还有我们的汉文化博物馆,等等。不仅仅是旅游部门,而且涉及交通串联的线路。几天前,陪同陈平原教授参观东坡亭时,他忽然问我,北海为什么不在东坡亭边上办一个“苏东坡足迹展”?我心里不由得一动。我不能不由衷地说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东坡亭或因此凸显为苏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由此我们可以追索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思想轨迹。给游历者的感受,或许就不是“到此一游”了吧?记得面对陈平原之问,我只能苦笑说,我们北海人太老实了。是的,但愿北海人的“老实”,加入更加活跃的因子。

3, 当然,类似具体的文化建设的建议,还可以有一些。比如前面提到诸多文艺人士的来访、讲学,包括此次文艺周,也有许多文学界的朋友来访讲座。我不知道北海档案局是不是做了这个工作。我和北海档案局、北海图书馆是有接触的,我对他们的工作有很高的评价。但我仍有具体的建议:建议你们抓住这些人物到北海的机会,让他们“留下买路钱”,比如每人留下一本签名本,留下他们在北海逗留的时间。苏东坡在合浦尚留下几首好诗,你们留下签名本,也算给文化北海留下印记。我想对档案局和图书馆的朋友们说,你们留下这些印记,功莫大焉。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从环境风貌到人心风貌,足可令人心生敬意心向往之,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因此文化北海其实也是每一位北海人的事。你不用说你这里如何如何宜居,孔夫子所说“近悦远来”,固然说的是“怀柔之术”,但用之于文化的魅力更为准确。(定居的作家们感受)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海人——无论是本土还是移居——的努力下,把我们这一方乡土,建设得更具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