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山风骨 渭水襟怀
誉为‘“三圣故里”将相之乡”
荣膺“中国钼都”“华夏金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世 代 相 传
海外华媒探访”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
渭南别称“东府”,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出入中原的“东大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西北地区唯一拥有“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三大国家级经济区政策叠加的城市,全市辖2区2市7县,面积1.3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万渭南地腴物阜,英贤辈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荟萃,被誉为‘“三圣故里”将相之乡”荣膺“中国钼都”、“华夏金城”、“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等称号,是投资与旅游的理想之地。
【国际日报讯】(记者梅子 渭南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自2016年6月13日起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中、省、市级领导,华侨、港澳台胞、国际友人及各界群众参访达40万人次,举办《故事渭南》等文化类沙龙活动300多场次,已成为我市宣传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先后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命名为第一批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被渭南市委宣传部授予渭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渭南,秦东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经文化、沙苑文化等一本本厚重的经典,濡养着万千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酒圣杜康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树立起一座座彪炳史册的文化丰碑。同时,渭南市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不断地把它弘扬光大。
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爱我黄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4月7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海外华文媒体以及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政协报、中新社、海内与海外杂志社记者一起探访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馆,以及非遗故事的渭南地区传统的风俗民情。走进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学习参观,让大家感到十分惊艳。
据介绍,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主要展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其相关资料、实物。展示的名录有全市非遗名录分布图,国家级、省级、市级共169个名录的项目简介。
展示的资料有相关项目的剧本、曲谱、磁碟等约60余件;展示的实物主要有澄城尧头瓷,渭北刺绣,渭北面花,华县皮影,渭北拴马桩,秦源黑陶,泥塑,土织布,传统剧目及传统舞蹈的相关服饰、乐器、道具等1000余件,藏品丰富,充分凸显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内外的特色和优势。
其中的华县皮影表演舞台、合阳提线木偶,潼关古战船,月琴等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的活化石,也有助于开展艺术交流活动。
渭南悠久的历史以及民间丰富的戏曲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展馆内,传习馆讲解人员为媒体参访团介绍了渭南非遗展示项目及民俗文化特色,场馆内丰富的非遗展品和多层次展示了渭南市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场馆内重点打造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七大功能展区。展示的万余件展品覆盖到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要非遗项目223项,系西北首家数字化传习馆。 如“华阴老腔迷胡、华州皮影、潼关血故事、渭北刺绣、渭北面花、渭南拴马桩与泥塑”等极具民间特色的展品,让参观记者们连声赞叹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如此丰富并具魅力,让渭南故事能够传播的更远更广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海外媒体参访团来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考察,不但可以增强对祖籍国民众的感情,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认同与保护传承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