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局總代表Jacky鍾20多次核酸測試4個月隔離 往來「滬港」看真相

201906.jpg

見到Jacky鍾永喜的時候
他剛結束了香港入境上海後的
14+7
隔離和健康監測

雖說內地與香港尚未通關
但作為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
他還是要往來於兩地之間

於是,從去年年初“封關”開始,鍾永喜來回滬港間共3次,付出了20多次核酸測試及4個月隔離的成本。以至於每次從香港回上海,他會選當天最晚起飛的下午3點那班飛機(編註:防疫期間,機場暫停晚上航班),這樣可以上午多陪陪家人,多吃一頓午飯。

2000年來到內地,2008年起擔任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去年任內地總代表,鍾永喜在內地工作了20多年,見證了香港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其中又以上海的這段經歷讓他感觸頗深。一點可以證明,儘管自稱說上海話不太靈光,但提到“上海”時,他還是喜歡在前面加個“我們”。

資料圖:香港貿發局駐中國內地總代表、上海政協香港委員鍾永喜

上海一直是香港資本、企業進入內地的首選地。在上海工作了12年的鍾永喜,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他介紹,香港企業大規模進軍上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以房地產投資與製造業設廠為主。到了2003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生效,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的門檻被大幅放寬。

“大家原以為香港服務業企業會選廣東,但調查數據顯示,2004年CEPA實施時,香港服務業的首選地是我們上海,達到35%。”鍾永喜說,這一選擇延續至今。如今,香港依然是上海外商投資,特別是服務業外商投資的最大來源地,大多數的港資金融機構把內地總部設在上海。

同樣是在2003年,上海與香港兩地政府建立了滬港經貿合作會議機制。 “之後實踐發現,兩地合作的範疇遠超經貿領域,在向多層次、多領域發展。”鍾永喜說。從2018年起,滬港經貿合作會議更名為滬港合作會議。

“過去,兩地合作以交流經驗為主,今天,兩地合作以項目落地為導向。”鍾永喜談到這一可喜的變化。一方面,滬港兩地政府間的合作機制愈發順暢,以滬港通、債券通為代表的金融領域合作更廣、更深,另一方面,兩地合作向細分領域延伸,包括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場景的落地,以及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他用了個內地熱詞“系統集成”,以此表明兩地合作不再碎片化。

“在其中,我要當好服務員的角色。”作為貿發局代表,鍾永喜努力推動滬港合作。 2010年世博會香港週期間,貿發局組織30多家在滬港企參與“時尚香港,就在上海”活動,同時還找了香港在上海的商場、酒店、餐廳、時尚品牌、航空公司等600多個網點,組織“時尚香港”全城聯動活動;進博會期間,連續3年組織近130家港企參展,協助港商把握中國龐大進口市場的商機,把香港的國際貿易資源、商品和專業服務引進內地市場。

在鍾永喜看來,滬港合作未來要突破服務自身發展的範疇,要將視角放在長三角與大灣區,發揮資源配置能力,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滬港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差異可以變成動力。”他舉了個例子,在上海,政府積極作為,引領推動產業發展,而在香港,政府營造良好環境,讓市場發揮更大力量,“這就是兩地社會傳統、制度差別,用好各自城市優勢,才能更好服務國家發展。”

上海人

長期在上海生活,已經讓鍾永喜習慣說“回上海”而非“去上海”,“這里和香港很像,2008年來常駐的第一天起就適應了。”

那時,上海正在籌備2010年世博會,不少地方正在施工。一次,他從人民廣場去陸家嘴辦事,開車愣是堵了1個多小時。然而,不到一年後,人民路隧道開通,過江速度快了很多。鍾永喜常用這個例子向境外朋友介紹“上海速度”,“與國外有差距沒關係,這說明我們上海有進步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上海有進步動力。”

這種感覺並非到2008年才有。鍾永喜還記得1992年第一次來上海的樣子,“那時只有虹橋機場,我們要去上海展覽中心辦展,沒有高架只能走地面,去市區很費勁。”他住在靠黃浦江邊的遠洋賓館,清晨總會被貨船的汽笛聲吵醒,走過路邊小餐館,還能聞到燒煤球的味道。 “誰能想到,不到20年,上海能舉辦世博會,之後又能舉辦進博會。”

與市政建設同時變化的,是這座城市的便捷性。

還是1992年,鍾永喜打算買些雀巢咖啡送給商務合作對象。他在南京路找了一下午才集齊10罐。當時,雀巢咖啡剛進入中國市場,普通食品商店沒有出售。到了2011年,進口商品不再是稀罕貨。但他發現,一種泰國方便麵,上海賣5元,泰國祇要1元。香港一瓶60多元的紅酒,在上海要賣100多元。

如今,他再去超市,看到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各國咖啡、泰國方便麵還是進口紅酒價格都在下降。 “又便宜又好。最早香港人到上海還要帶方便麵,現在誰還會帶?”他大笑。

生活在此,鍾永喜總希望做點什麼。 2017年香港回歸20週年,在滬港人組織首次走在一起,舉辦了一場慶祝活動,“沒有主辦單位,20個港人團體都是合辦單位。”在他提議下確定了活動口號,“香港心,中國心,萬眾一心,心連心”,香港與祖國一起,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愛吃草頭、醃篤鮮、花雕鰣魚。”鍾永喜已經把自己當作了上海人,週一下班還會和朋友一起去打場羽毛球。 “和大灣區的香港人過‘雙城生活’不同,很多在上海的香港人已經把家安在這裡,把這里當家了。”

鍾永喜沒有否認這種感覺。用他的話說,雖然工作地點換到了北京,但感覺從沒離開過上海。

政協委員

今年上海兩會期間,鍾永喜調整了工作安排,與所有與會政協委員一起參政議政。他並不否認,境外有些人總愛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內地的政治制度。作為市政協港澳委員,鍾永喜希望通過親身體會看到真相了解上海是如何決策的。

“參與其中才知道,很多有創造性的政策,是政府與大家一起搞出來的。”鍾永喜談到了調研,直言這是了解、學習、進步、糾錯的有效途徑,而其目的是“凝聚共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把調研得出的不同建議擺在檯面上,大家一起討論其中的利與弊,找出一個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就是很多智慧匯聚起來的過程。”

鍾永喜說,當港企在上海發展出現困難時,他會向政府了解‘卡’在哪裡,是財政問題,是土地審批問題,還是准入問題? “在這過程中,我會問一些‘很笨’的問題,但或許會有些啟發性。我想,不同專長、不同角度看問題是我們(港澳委員)的最大優勢。”

這些年,上海日益關注優化營商環境。 “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與企業有關,應該讓市場主體參與進來。”於是,鍾永喜向市發改委介紹了香港的做法——香港成立方便營商諮詢委員會,邀請商界、學者、專業人士及立法會議員參與其中,一起助力政府決策。

這一建議得到響應。不久後,上海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諮詢會成立,依托諮詢委員的專業水平和力量資源,加強政府與業界的互動合作,鍾永喜成為其中委員之一。

“小孩子有時不懂事。我們不能他一犯錯,就狠狠打屁股。”鍾永喜倡議設立免罰清單,通過審慎包容的監管方式,打造親商的營商環境。2019年3月,上海發布全國首份跨領域輕微違法免罰清單,之後不斷上新,越來越多企業從中受益,“企業會用腳投票的,他們不離開上海,就是對上海營商環境的最大肯定。”

“很多時候,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無論是香港貿發局內地總代表、市政協委員還是一名在內地生活的港人,鍾永喜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推動兩地合作,他也相信這種努力會有收穫。這就是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做很多事情。”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作者:洪俊傑

原標題:
香港人成为上海政协委员:我看到了真相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