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香港的自贖之路
原創:靖海侯
2021年10月21日
(本文將給出通關日期的一個預測)
一
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正如常舉行。
三天前,譚耀宗接到國家防疫部門通知,不予批准參加。這名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常委及另外3名香港代表,最終還是缺席了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
香港坊間覺得,這是一個信號。
二
苦等了600余天,香港市民本已看到通關的希望。
10月7日之前,本地疫情個案連續51天“清零”;而9月26日,特區政府已就通關問題與中央有關部門對接。按照計劃,第二次對接會議也在籌備中。
“通關在望!”市民這麼想,並相信這次會是真的。
10月7日,一宗新的病例出現了。
歷史重演,關於通關的討論又被打回原點。
失望,在香港社會,再泛起。
三
通關,是個大問題。
將近兩年了,兩地“斷流”,人回不去,經濟循環不起來,市民原來暢行兩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動修改……..社會上,被囿於一城的苦悶情緒,無時不在滋長,無人不以為沈重。
市民每回一次內地,就要在內地隔離21天,回來又要居家隔離。內地,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鍾永喜,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自2020年年初“封關”開始,來回滬港3次,做了20多次核酸檢測,被隔離的時間長達4個多月。
“通關,咋這麼難呢?”人們都在問。
這一問,關乎市民的生活,關乎商人的生計,甚至關係香港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9月初,《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10月初,本屆特區政府第五份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與深圳攜手打造“雙城三圈”。通關都做不到,香港何以把握國家戰略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落地實施其發展建設規劃?
可這問題,又該問給誰呢?
四
疫情防控,國之大者,港之大者。
在《一場香港治理的“公開考”》一文中,靖海侯曾指出,當前香港正進行的鬥爭,有兩場,一場關乎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一場關乎市民生命、生活與幸福,一場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場在反復中反复。
2020年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說:“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香港的這頭等大事,讓市民灼心,讓中央掛懷。
10月4日,中評社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布數據報告:香港輿情熱點顯示,在與內地停止正常通關600多天之後,與內地通關已成為香港最大的民意。
民意即民心,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能不能通關,能不能盡快通關,已經是檢驗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重要指標,評價其當下治理水平的關鍵指標。
五
通關而不能,原因很簡單。
18日,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在立法會上表示,香港與內地通關是頭等大事,雙方都很積極。當局不會“偷懶”,會盡一切努力去做。
問題是:1.積極且沒有“偷懶”,何以疫情不滅? 2.會盡一切努力,是否用盡了“一切的辦法”?
內地不放心,無疑只是兩地不能通關的表層原因。
8月17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每週二例行會見傳媒時說:
“過去兩年多,經過‘黑暴’和國安法,整個香港上了很深刻的一課,包括特區政府和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