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憶起20多年前派菌草技術專家林占熺遠赴南太的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接待來訪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 “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裡的那個林占熺去了。”
圖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龍敏 攝
習近平說:“我當國家副主席以後,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繼續推廣菌草。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該新聞經人民日報等央媒發出,即呈刷屏之勢,林占熺也成關注焦點。熱播的《山海情》劇中名為凌一農的農技專家,原型就是林占熺。
11月21日,林占熺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分感動,沒想到,習總書記這麼繁忙還關心菌草事業。菌草技術是在他的長期關懷下,從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和團隊受到莫大的鞭策鼓舞。菌草項目見效快、小而美、惠民生,我們要為實現總書記的號召——“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而更加努力奮鬥。
林占熺教授手書。
日前,林占熺曾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他表示,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菌草技術的國際發展合作。如今,菌草技術成了拓展中國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為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
特重刊此文,以饗讀者。
東西問丨林占熺:中國菌草援外,如何造福發展中國家?
中新社記者:龍敏
9月2日,菌草援外20週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他強調,中國願同有關各方一道,繼續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
菌草技術發明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將堅持“發展菌草業、造福全人類”的宗旨,為菌草援外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資料圖:村民在分揀鮮香菇。周燕玲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菌草技術是“以草帶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菌草技術是怎麼問世的?
林占熺:食用菌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生產週期短,見效快。上世紀80年代,中國菌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但同時,農戶大量砍伐樹木用於栽培香菇、木耳、靈芝等食藥用菌,主產區的樹越砍越少,產生了菌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
1983年,我到福建省長汀縣考察。當地民眾希望依靠香菇種植脫貧致富,但砍樹種香菇不僅沒有讓長汀人富起來,反而造成當地生態惡化、土地沙化、懸河高聳,進一步加劇了貧困。
回到學校後,我們專心尋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也就是“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直到1986年,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們在眾多野草中選擇的菌草長出了香菇。
實踐證明,菌草技術和菌草產業“扶真貧、真扶貧”。 1986年至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6個縣,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戶脫貧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菌菇,全國一年可以少砍樹2000萬立方米。
資料圖:廢棄礦洞裡養殖出來的金針菇。胡傳林 攝
中新社記者:歷經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菌草技術在國內外扶貧、促進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菌草技術的創新及其應用有哪些最新進展?
林占熺:目前,菌草技術也從最早的“以草代木”養菌,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菌物飼料、生物質能源與新材料開發等領域,已成為一門草學與微生物學的新交叉學科。我們已篩选和培育菌草48種、適用菌草栽培的食藥用菌56種,引領世界菌草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
我們正以菌草為先鋒植物進行防沙治沙,並提出在黃河流域建立若干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推動貧困地區以及各地菌草新興產業發展。今年4月,寧夏石嘴山市和內蒙古磴口縣相繼建立了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幫扶附近居民就業。
有生之年,我希望在生態脆弱的地區,如黃河流域、青藏高原及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成功發展菌草產業,築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讓黃河“母親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態菌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為各國提供良好示範。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中國菌草援外20週年。 20年來,中國菌草援外成效如何?給您留下了哪些難忘記憶?
林占熺: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菌草技術的國際發展合作。 2001年,他親自推動菌草援助項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成功落地。至今,菌草技術已傳播至世界106個國家,還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要項目,菌草援助在多國實施。 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菌草技術列入“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
中國開展了多種類型的菌草技術援外培訓,包括技術培訓班、官員研修班、雙邊培訓班等,根據學員不同的專業水平和培養目標,還編制了五個層次的課程,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目前,18種語言正用於菌草技術的傳播推廣,中國已在國內外舉辦270期培訓項目,培訓學員10509人。
扶貧是菌草技術援外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在20年的菌草技術國際合作實踐中,我們創新了菌草援外項目實施模式,以減貧為目標,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標準化,讓農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使當地最窮苦的民眾也能參與。
中國菌草推廣團隊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推廣菌草技術時,困難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但我們沒有退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當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種食用菌。宣告成功時,當地召開了五千多人參加的慶祝大會,升起中國國旗,奏響中國國歌。從此,巴新人民將菌草稱作“中國草”或“林草”。被稱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萊恩·瓦義說,“菌草迷”們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給兒女命名,以寄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兒子的全名就叫“菌草 瓦義”。
在斐濟,中國援斐濟菌草技術示範中心項目自2014年實施以來,菌草種植面積達500餘公頃,成功示範海島菌草循環產業發展模式;培訓學員1704名,推廣農戶1700餘戶,培育了一批專業農戶。如今,當地菌菇已形成品牌並開始出口,有效緩解了當地旱季青飼料匱乏難題,促進畜牧業發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菌草技術產出高端農產品,被譽為“島國農業新希望”,為其他島嶼國家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樣板。
資料圖:手拿彩色菌菇的民眾如同拿著一枝盛開的花朵。張斌 攝
中新社記者:未來,中國菌草將如何發揮其技術和產業優勢?
林占熺:菌草技術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表明,來自中國的發展合作項目,聚焦發展和民生改善,把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為發展合作的出發點;注重授人以漁、自主發展,充分考慮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禀賦、發展水平和發展訴求;堅持善始善終、講求實效,促進項目管理本地化,提升項目持續影響。
菌草技術是一項著重扶貧、保護生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技術,將助力有關國家落實消除貧困和飢餓、促進糧食安全等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利用菌草生產提取生物質燃料、高分子新材料等,不僅可以節約大量木材資源,其經濟效益也是傳統種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前景十分廣闊。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菌草技術是全球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必然趨勢及最佳選擇之一,也是增加就業、減貧的有效措施,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有力武器。
如今,菌草技術成了拓展中國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為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
受訪者簡介:
林占熺,現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首席顧問、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 1986年發明菌草技術,有效解決了“菌林矛盾”的世界難題,開創菌草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新領域,開闢了菌草新興產業和菌草生態治理新路徑。他把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創建發展三個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引領世界菌草科學技術創新發展。他把菌草技術推廣至全國31個省506個縣,並傳播到全球106個國家。先後獲全國扶貧狀元、全國星火標兵、1986-2000全國科技扶貧傑出貢獻獎、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先進個人、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功、福建省科學技術大會特別獎、商務部援外奉獻獎銀獎、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中國生態英雄等榮譽。 2021年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