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60台相機對人體拍攝掃描是什麼感覺? 3D特效是怎麼做成的? 《長津湖》、《金剛川》、《流浪地球》、《猩球崛起3》、《死侍2》……從國內到國外,這些影迷們耳熟能詳的大片的特效團隊,都有張京一的身影。他年紀輕輕便在在加拿大成立了自己的三維特效公司,參與了多部海內外院線大片的特效製作。
本期華裔青年說,我們邀請Pixel Light Effects創始人張京一,講述他與電影特效的那些故事。
“我們是開著卡車去劇組的特效團隊”
你能想像一個人被160台單反相機同時按下快門拍攝是什麼感受嗎?
其實,這是一種三維建模的技術。 160台單反相機呈一個桶形,將人圍繞。同時按下快門,就會擁有這個人各個角度的照片,而這些照片在進入專門的軟件之後,就會形成一個三維模型。
生活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張京一就帶領著這樣一個團隊,遊走於各大片場,參與了許多大片的特效製作。
張京一介紹說:“其實我們並不是最早發現可以用照片建模技術或者去做電影掃描的。但我當時看到有別人去這麼做,也研究了一下,覺得自己能把這系統給建出來。之後我就跟我父親一起去做這個事,我父親以前是電子工程師。我們兩個就一起研究把這個東西做了出來。”
這種建模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需要佔用演員的時間特別短,就跟拍一張照片一樣快,演員進去後,拍照完後就可以走了。
但壞處就是這種設備特別的龐大,有100多台樣機搬來搬去的,還需要重新連線、校準,這些都特別的費事。
為了方便演員,節省拍攝時間,張京一和他的團隊就把設備搬到了一台卡車裡。這樣,整套系統就可以隨時移動。到了電影的拍攝現場,只要插上電,對一下焦就可以拍了,特別的方便。
之後,張京一就帶著自己的“卡車團隊”,到溫哥華的各大公司去做展示。他說:“一開始有很多人談論我們,但是沒有人敢用。因為影視這方面特別怕出問題,一出問題的話後邊就一團糟了,會是特別災難性的一個後果。”
幸運的是,當時《猩球崛起3》劇組找到了張京一,劇組的視效部門看到了他們團隊做的小樣之後很感興趣,便開始了合作。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機會也隨之而來,慢慢地張京一的團隊在業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每個新片的拍攝都是一段全新的挑戰”
在我們熟知的電影中,《流浪地球》可以說是近幾年中國科幻電影的大製作代表。而張京一的團隊也參與了該片的人物、道具、場景的三維掃描建模。
張京一曾在現場親眼見到吳孟達頂著酷熱和幾十斤的道具,吸氧堅持拍戲;李光潔和救援小隊的機械骨骼就重達40kg,連胳膊抬起來都很艱難。
在他眼中,“這麼大體量特效的科幻電影在國內是史無前例的,就算放到國外也是一個大製作。每個新片的拍攝過程本身都是一段全新的挑戰,所以能不能做好電影看重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重複性的經驗多少。敢於直面挑戰走出舒適區,不光是小說和電影的主題,也是這部片子本身製作中所面對的。”
除此之外,在參與製作的Netflix(網飛)劇集《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中,需要掃描一個嬰兒,張京一團隊還為她專門定制了一套掃描系統。 “而且嬰兒不能說讓他做什麼表情,她就做什麼表情,所以需要連拍。當時還沒有4D系統,我們就需要用單反相機每秒三張,然後這樣一串給他拍下來。”
他說:“以這樣的工作量,至少要2-3個月才能製作出來模型,但當時劇組要求一周,我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先用3D打印了一批零部件,然後再加上進行一些測試什麼的,沒想到我還真給它做出來了。”
“登山與運營團隊是有共通之處的”
私下里,張京一最大的愛好就是登山。
張京一回憶說:“其實登山幾乎是和我的公司一路走過來的,登山技術的變好和公司的發展都融合到了一起。”
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出發前研究路線、準備物資、安排時間以及訓練都是需要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的。這與張京一的公司發展新的技術和項目有著類似的道理。
張京一說:“比如說,我們要做4D的話,是需要提前兩三年就開始發覺有這個趨勢,然後思考有什麼資源我們能用上,然後平時再去一點點積累,不斷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到最後等時機成熟,再把東西串一塊,做一個收尾,就可以推出去了。”
“這幾年來不管是爬山也好,還是工作也好,認識的一些朋友最後能玩到一起的,原來都是有一些互通之處,然後我們之間也會互相鼓勵,很多時候就不容易心態跑偏。”
在一起登山的伙伴中,許多人在聊起自己熱愛的事情的時候都會兩眼放光,“其實好多電影從拍一半的時候就折了,也有後期製作的時候就沒錢了,還有就是做完了以後,出品方會覺得做得不好,然後就給埋沒了。這樣的事情很多,但能堅持下來,還是因為真的喜歡。”
談到之後公司的發展,張京一表示:“我們會主要推4D掃描,去優化流程,讓成本降下來,讓更多的劇組和軟件公司能夠用到我們的數據,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