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1:疫情起伏間的“變量”與“定值”

201906.jpg

      在告別2021年時,美國不得不在變異毒株的新一輪威脅中,渡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二個寒冬。

圖為今年3月,紐約市政府將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面容投影在布魯克林大橋橋身上,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一年前的12月14日,紐約皇后區的一名護士接種了美國第一劑新冠疫苗;一年後的同一天,美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突破80萬。疫苗確實為2021年的美國抗疫帶來了積極因素,但起伏的疫情背後的政治分歧與疑懼不安,同樣讓人無法忽視。

  如果說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毒株的擴散是美國2021年疫情難以控制的“變量”,那麼美國社會“抗疫政治化”的分歧,則可視為阻擾抗疫之路的“定值”。

圖為今年12月,民眾在紐約聯合廣場排隊進行新冠檢測。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毒株“變量”擾亂抗疫步伐

  在拜登宣誓就職的前一天,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破40萬,感染人數超2400萬。而截至12月14日,這兩項數據分別突破了80萬和5000萬。 11月21日,美國2021年的新冠死亡病例數就已超過2020年全年。

  今年3月至5月份,美國疫情出現緩和,各州也隨之放鬆防疫政策。然而,美國民眾摘掉口罩的速度並未換來疫苗接種率的同比例提升。拜登曾計劃到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70%美國成年人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但這一目標遲到近一個月才實現。疫苗接種遲緩,讓拜登多次直呼“美國有一場未接種疫苗者的流行病”。

  從拜登上任之初的百日抗疫計劃,到將抗擊疫情上升至國家戰略,再到12月初宣布加強冬季抗疫行動計劃,為何耗時近一年,美國的抗疫效果依然“喜憂參半”?美國輿論認為,除了年中德爾塔毒株蔓延所造成的病例激增,拜登政府過於依賴疫苗的抗疫政策同樣值得反思。

  美國華盛頓大學病毒學專家Helen Chu指出,美國高度關注疫苗接種,但對於戴口罩和檢測追踪在防止社區傳播中的作用重視不夠。 “普及疫苗接種與強制口罩令、廉價易得的檢測試劑都是應對疫情的有效方式。這在其他國家已經奏效,美國也應該這樣做。”

  “公平地說,美國仍未走出疫情的困境。”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克里斯·拜爾在回顧2021年美國疫情時指出,目前美國幾乎所有的死亡病例來自未接種疫苗者,“這是本來可以預防和避免的悲劇。”

圖為今年4月,民眾在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排隊接種新冠疫苗。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分歧“定值”阻擾抗疫協調

  2021年,美國社會面對新冠疫情防疫政策的態度依舊充滿分歧,並主要集中在疫苗問題上。在拜登就職以來,美國兩黨單在疫苗強制令問題上就分歧嚴重,聯邦和州政府相互掣肘,始終未能形成全國統一的抗疫方案。

  為應對德爾塔毒株加速傳播引發的病例激增,拜登於今年9月出台疫苗強制令,原定於2022年1月4日起實施,卻在由共和黨主政的多個州遭遇法律訴訟並被叫停。

  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9月的一份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於接種疫苗的態度,黨派歸屬仍是最大區別之一。數據顯示,傾向於民主黨和無黨派的受訪者中,86%的人已至少接種一劑疫苗,而傾向共和黨的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60%。

  白宮應對新冠疫情首席醫療專家福奇也曾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美國在科學問題上存在非常令人擔憂的政治分歧,這阻礙了應對疫情的進程。

  據美國疾控中心數據,截至15日,美國有2.02億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種,佔總人口比例的61%。美聯社指出,這項數據“遠遠低於控制疫情所需的疫苗接種水平”。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援引流行病學專家的觀點指出,“美國引領瞭如此多的免疫學、病毒學和疫苗學方面的科學,卻在疫苗的接種和推廣中磕磕絆絆,這令人尷尬。想到這麼多的死亡病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真的很可怕。”

  “大流行已經快兩年了,很明顯,新冠病毒不會很快消失。”《紐約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批評美國社會兩年來對待疫情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對疫情中每一個新的不確定性感到懷疑和恐懼,另一方面又對官方抗疫舉措的信任蕩然無存”。文章指出,沒有科學家或官員能夠預測疫情的起伏,但當新增病例大幅上升時,美國人應該用明智且更好的方式加以應對。

  隨著聖誕和新年假期的臨近,美國民眾出行和聚會又將大幅增加,加上奧密克戎毒株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已開始擔憂美國在2022年開年是否會面臨新一波病例激增。 (完)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