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傳播與邊疆治理研究院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6日在廣州共同發布獨立研究報告《阻礙交易 增加成本 破壞產業鏈——美國涉疆制裁對全球棉花產業鏈的影響》。
資料圖:在新疆巴州博湖縣博斯騰湖鄉庫代力克村棉田裡,棉農採用北斗衛星導航新技術開足馬力播種棉花。年磊 攝
據介紹,研究小組歷時3個多月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廣東省的17個縣市進行調研,調研對象超過70人,包括各地區不同類型的棉花種植戶、不同規模、類別的棉紡織、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調研報告。
報告認為,中國棉花產業憑藉優質的棉花原材料、完善的供應鍊網絡,成為全球棉花產業鏈的中心環節。因此,破壞中國棉花產業就等於破壞全球棉花產業鏈。大量事實證明,美國涉疆棉花制裁對全球棉花產業鏈的各環節造成了打擊,包括原料生產,棉紗加工,織染、面料生產,服裝生產及終端銷售等環節。
報告指出,美國涉疆制裁併未對中國國內棉紡製造環節造成明顯影響。首先,在政府、企業、農業合作社的多方護航下,新疆棉花種植戶不擔憂美國製裁風險,仍希望繼續擴大生產。其次,中國相關政策和市場期貨交易機制對棉花原材料供應提供保障,並且得益於國內市場的強大韌性和抗壓能力,國內棉紡加工製造環節良好運轉。
報告還指出,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棉紡織服裝企業實際上是在被西方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強迫勞動”,中國才是被剝削的一方。因此,美國涉疆棉花制裁是“虛假正義”。該制裁不僅損害了全球棉花產業鏈上各國主體的利益,而且在製裁的連鎖反應下,美國企業和民眾為此承擔著高額的經濟代價,例如繳納高額關稅,物價飛漲等。
今年3月,暨南大學曾發布“新疆工人內地務工情況調查”研究報告。時隔9個月後此次再發研究報告,旨在以事實揭示美國基於地緣政治利益實施制裁破壞了全球產業鏈,而所謂的“強迫勞動”“侵犯人權”不過是美國意圖打擊他國、鞏固霸權的藉口。
據悉,暨南大學傳播與邊疆治理研究院下一步將開展中國暴恐事件受害者和親歷者口述歷史研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