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預期從來沒有如此強烈「通關」之夢變得觸不可及!

201906.jpg

◊香港疫情正在失控邊緣,自行探索的機會成本太高,借鑒內地已然成功的防疫經驗,已成為香港最現實的應對之道。

不斷變異著的病毒拿下一個又一個社區,疲於防控的特區政府從主動陷入被動。在奧密克戎面前,這個曾經以優異成績戰勝2003年非典的城市,再次表現出其讓人看不懂的地方:固化的模式,緩慢的成長,對傳統路徑的迷信和依賴。

不中不西、瞻前顧後、進退失據的結果,只會導致香港疫情的反反复复。

沒有人否定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為防控疫情付出的艱辛努力。人們所失望的,是每一次疫情爆發後,特區政府“臨時抱佛腳”式的急急火火、“亡羊補牢”式的修修補補、“刻舟求劍”式的盲目堅持。

兩年時間,五波疫情,按說足以推動特區政府的成長進步,帶來其治理思想和治理能力的發展迭代。

 

抗疫,「香港特色」的執念

原創:靖海侯

京·港資深媒體人

2022-02-05

TVB無線新聞報導:“本港增351宗個案創疫情新高。”

2月1日,129宗;2月2日,114宗;2月3日,142宗;2月4日,131宗。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爆發,在1月27日創出單日164宗確診記錄後,終於又於2月5日創出新紀錄。

350宗!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個看到這數字的香港市民,都有些恐慌了。形勢惡化之快,正超出他們的想像,悲觀的預期從來沒有如此強烈,讓“通關”之夢變得觸不可及。

香港市民在問,疫情究竟到幾時;內地同胞慨嘆,香港到底怎麼了。

數字凶險,比數字還凶險的是形勢。

2月4日的晚上,不少人發現,香港超市的顧客多了起來。不少市民奔向百佳、惠康,直奔菜架子。無疑,這是疫情加劇致使的緊張,市民的恐慌正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顯現。

當日下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會見傳媒,交待疫情防控現狀及工作安排。細心留意,特區政府目前所掌握的兩個方面事實,進一步確認著香港要面臨的“危急時刻”。

1.現時已有超過220宗源頭未明個案,而且它們分佈於各區,涉及不同行業、職位,亦發現Omicron病毒在家居和一些緊密工作間的傳播力特別強。

2.昨天(2月3日)渠務署和環境保護署在香港各區的定點,即固定地點的渠口或是臨點,即臨時非定點的渠口,合共取得75個樣本,其中28個呈陽性。

不明源頭個案在持續增多,意味著病毒還在自然傳播;超過38%污水排放監測點發現病毒,意味著具規模的人群可能已被感染。香港單日確診病例再創新高,或許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市民的恐慌合情合理,特區政府緊急召開的記者會合情合理。不合情合理的,是事過兩年,香港疫情防控成果的脆弱、疫情防控工作的乏力、疫情防控體系的低效。

不斷變異著的病毒拿下一個又一個社區,疲於防控的特區政府從主動陷入被動。在奧密克戎面前,這個曾經以優異成績戰勝2003年非典的城市,再次表現出其讓人看不懂的地方:固化的模式,緩慢的成長,對傳統路徑的迷信和依賴。

特區政府不可謂不努力。

2月4日的記者會上,林鄭月娥詳細闡述了特區政府已有的努力和將有的努力。從加強檢測能力到加強隔離和檢疫設施的能力,從加強個案追踪能力到加強污水監測能力,從加強執行“限聚令”到加強疫苗接種,還包括升級“防疫抗疫基金”,以千億資金支援抗疫民生等。點面結合、上下統籌、前後照顧,特區政府所要努力構建的防疫體係不可謂不繫統。

記者會上,特首林鄭月娥也表現了對政府防疫工作的信心,用一系列加碼鞏固的措施,給出了新的防疫工作施工圖和路線圖。

然而,這只是特區政府防疫工作的一面。而若拆解林鄭月娥的講話,會發現更多問題浮現出來,反映著特區政府形勢預計的不足、措施安排的錯漏、工作思路的僵化。

1.關於疫情追踪,林鄭月娥說,由只有啟德一個個案追踪辦公室(追踪辦),已增加至旺角亦設有追踪辦,即已倍增了追踪能力。我在年初一先後到過兩個追踪辦,現在我們正籌備第三個追踪辦。

疫情暴發已有兩年了,為何個案追踪人員配套機制和基礎設施建設還如此之弱?為何等疫情暴發了,才開始亡羊補牢?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指出,加強追踪能力的短板在於缺少地方。也這就是說,先配置辦公場所,才有工作能力。疫情防控為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為何不是統籌整合現有資源構建響應體系和工作機制,一定要通過搭班子、加機構、配人手的方式來解決嗎?特區政府現有的工作邏輯是否成立?

2.關於檢測能力,林鄭月娥說,現時香港每天的定額檢測能力為每日100000次,強化檢測能力並重設火眼實驗室後,香港每天的檢測量可達300000次。

10萬次,意味著特區政府如果想要摸清全港750萬市民的實際情況,需要75天;30萬次,意味著相關工作也持續20多天。 20多天,夠疫情再來肆虐一輪了。而1月上旬,天津爆發疫情后,先後三次開展全民檢測,近千萬人口全面檢測用時最長不過48小時、最短只有12小時。

林鄭月娥當然一直對全民檢測持保留態度,認為“normally”在香港不可行。但疫情防控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真等疫情失控了,再不得不開展全民檢測,以香港現有的相比內地言微不足道的檢測能力,還來得及嗎?

3.關於重建火眼實驗室,林鄭月娥一方面說現在的基礎能力比2020年初設時好,另一方面又說當日在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設置的那個,現在都不知道當時的物資放在哪裡。若要取回來再重建,實驗室需要有化驗人員和物資,我們便要求內地或廣東省把這些東西盡快運來。

用時則取,不用則棄,棄到哪裡都不知道。不注重系統運作,不重視經驗積累,缺乏協調溝通,總是處在一種“臨時抱佛腳”的防疫狀態,還將此歸結為“我們現在於病毒檢測方面是有能力,但問題是要提升檢測承辦商的能力”。特區政府如此認識,滑天下之大稽,實難讓人認為是負責任的。

疫情暴發了,人心躁動。特區政府主動解畫並謀劃新舉措,也有努力。但這些解畫和努力背後,所暴露出的問題,再次印證其作為不夠和有效作為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

不是多說多錯,而是少做多錯,錯做多錯。

2020年12月,靖海侯曾刊發文章《“民怨”正沸騰》一文指出:不進行“萬無一失”的準備,不承擔“一失萬無”的責任,他們的忙忙碌碌更顯渾渾噩噩。

沒有人否定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為防控疫情付出的艱辛努力。人們所失望的,是每一次疫情爆發後,特區政府“臨時抱佛腳”式的急急火火、“亡羊補牢”式的修修補補、“刻舟求劍”式的盲目堅持。

兩年時間,五波疫情,按說足以推動特區政府的成長進步,帶來其治理思想和治理能力的發展迭代。

防控疫情,很大的事。

2020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林鄭月娥,即指出:“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今年1月26日,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發表新春致辭,又強調:“眼下最重要的是同心抗疫,共克時艱。”

對於疫情防控,特區政府很重視,對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的囑託,也聽進去了。

但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發現特區政府在防疫上存在的問題,不是方法問題而是路線問題,不是執行問題而是理念問題,不是“主觀題”而是“選擇題”,不是小問題而是大問題。

特區政府似乎抱有一種“執念”,即:固執地認為香港有其特色,當採用與內地不同的防疫舉措;固執地認為香港有其限制,內地的防疫經驗無法借鑒落地;固執地認為香港儘管疫情一波又一波,但不是防疫工作的問題,而是病毒變異的問題。

防控病毒,早已是世界之戰。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在應戰,也都在用實際的防疫成果檢驗著自身的治理能力。內地在這場大考中表現如何,兩年來的實踐已經給出答案。

去年10月,靖海侯亦發表《通關,香港的自贖之路》一文。文章指出:通關問題,所折射和映照的,其實就是香港要秉持的管治理念問題,要選擇的治理模式問題,要走向的發展路徑問題,要不要在“一國兩制”框架內守正創新的問題。實現通關的不二法門,就是全面對接內地防疫做法。

去年5月,靖海侯也有《香港的頭等大事》一文。文章說:在疫情防控上,香港不凸顯“兩制”而是凸顯“一國”,不尋求“特殊政策”而是謀求“統一標準”,不“自成一體”而是與國家“一體佈局”,通關一事才可望可行。

而在今年1月25日,林鄭月娥還對記者表示,香港檢測能力有提升,暫不會向中央求助。又在三天后,因為確診病例突增至164宗,向廣東省發起了求助。

兩年來,特區政府似乎總是抱有一種猶疑心理,一方面在艱難地探索具香港特色的防疫之道,另一方面又在不能掌控時想起了內地的防疫經驗、力量和做法。

病毒就是病毒,它無視的不同國家製度和治理模式,一直發動的是無差別攻擊。而為什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因為製度文化的不同,給予病毒不同的“接待標準”呢?

不中不西、瞻前顧後、進退失據的結果,只會導致香港疫情的反反复复。

2月5日的350宗確診病例,應該讓香港特區政府覺醒了。因為香港市民在問,內地同胞也在問:難道香港真的要實際上選擇“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了嗎?

林鄭月娥2月4日曾說: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動態清零」。看來不是。

既然不是,就不要修修補補,就不要在疫情暴發後才想起“火眼實驗室”不明去向的物資,就不要頑固地堅守“香港特色”。

沒有人,內地可以支援;沒有經驗,內地可以派人親授;沒有什麼辦不到的,只要放下“執念”;沒有不可能取得不了的進步,只要尊重科學、相向而行。

這話,梁振英說過。而他,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曾幹過香港特首。

關鍵是,香港疫情正在失控邊緣,自行探索的機會成本太高,借鑒內地已然成功的防疫經驗,已成為香港最現實的應對之道。

病毒才不管你什麼治理模式,它只會在強者面前低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本網立場。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