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防疫決策「實事求是」依然意義重大

201906.jpg

「動態清零」政策問題不斷,中國還要堅守嗎?「實事求是」這四字箴言,凝結着鄧小平執政理念的核心要義。
四十多年前,鄧小平以這一務實的執政理念,結束了毛澤東時代所奉行的意識形態信條。這一轉變引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把中國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

作者:王向偉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前總編

 顧問·專欄作家

2022-04-19

如今,無論是對「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來說,還是就決策過程而言,「實事求是」依然意義重大。中國所堅持的「動態清零」策略,為國際社會所嚴重關注。由Omicron變異毒株引發的這波疫情,已致上海連續封城兩個多星期。上海是全國最重要的金融和製造業中心,堅持清零難度愈來愈大。

4月11日以來,主要官媒機構接二連三地發表評論,認為「動態清零」是抗疫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最佳選擇,反對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樣選擇「與病毒共存」。其要傳遞的關鍵信息是,堅持「動態清零」策略,定能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過去兩年,這一策略確實很成功,遏制了病毒傳播。在此期間,中國不僅維持了低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而且還一枝獨秀,先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實現經濟強勁增長。

然而,疫情的最新發展及民眾的反應,似乎表明老百姓對待病毒及政府抗疫策略的態度和看法有了重大變化。人們愈來愈感到沮喪和無助,不希望再為了國家或整體利益而讓個體被迫承受更大代價或做出更大犧牲。

過去一周,社交媒體到處都是令人心碎的帖子,揭示一些居民苦不堪言的生活。有人抱怨食品短缺;有幼兒確診後,在無父母陪護下被送去隔離;有的病人在醫院門口苦等核酸結果中死亡;有絕望的媽媽深更半夜敲鄰居家門,為孩子求退燒藥;有陽性寵物被殘忍撲殺等。

不幸的是,這些悲劇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類似的事,在其他城市封城時,都曾發生過。但當局似乎沒有汲取教訓,讓悲劇事件重現上海。這一殘酷現實,令國內外深感震驚。要知道,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諸多富豪和權貴的家鄉。

在其他一些城市,儘管僅發現幾宗確診病例,就已採取封城等極端防控措施,在某些極端案例中,有的城市根本沒有確診病例,也照樣實施封城管控。有的城市置中央禁止封路的警告於不顧,關閉高速公路出入口。公路運輸是中國物流主要方式,佔全國運輸總量的70%之多。

經濟研究諮詢機構龍洲經訊研報顯示,全國100個大城市中,除13個外都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精準防控、部分封城和完全封城等。

同時,政府網絡內容審查人員也都開足馬力,刪除批評「動態清零」政策的貼文和評論,而官媒也被授意進行正面報道,只報「動態清零」的好處。

其實,沒人要求政府取消防疫措施,只是希望政府能加以調整,以適應疫情的最新發展。但這卻是難上加難。

由於領導層已把抗擊新冠肺炎的努力和成就歸功於制度優勢,因此有官媒評論把「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形容為兩種對立治理制度之爭。任何偏離疫情防控措施,都會被視為向西方「與病毒共存」模式屈服。這種思維不僅有誤,也是非常危險的。

不可否認,美國等西方國家疫情防控曾一塌糊塗,出現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與病毒共存」策略也被受爭議,因為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後,又出現了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飆升的現象。然而,這至少為走出疫情提供了一條出路。中國不肯照搬,但完全可以借鑒。畢竟,中國抗疫的最終目標是挽救生命,而不是證明一種制度或意識形態優於另一種制度或意識形態。

中國的防控措施挽救生命,把死亡率降到最低。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民間證據也表明,由於封城等措施造成了缺醫少藥,更多人死於其他疾病,或因病得不到及時醫治而亡。

即使應允許無癥狀感染者居家隔離的建議,當局也都不予考慮。全國各地都忙於建造方艙醫院,以收治感染者。其實,這不僅成本高昂,且隔離期間居住條件也不理想。13日晚,一場暴雨襲擊上海。視頻片段顯示,匆忙建造的方艙醫院,嚴重漏雨。

就在撰寫本專欄時,上海宣布,兩周內沒有新增病例的社區,將逐步解封,但居民活動範圍仍然受限。上海13日確診和無癥狀感染者總數為27,719人,是這波疫情的新高。上海感染人數仍未出現轉捩點,因此可能仍需幾周才能步恢復正常。

上海在應對這波疫情衝擊中的經驗和教訓,可能會對其他地區的下一步行動具有借鑒意義。各級官員現在應重溫鄧小平「實事求是」這一箴言,讓防疫政策更好地適應民眾的需求,回應民眾關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本網立場。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