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與時俱進 流金歲月不褪色
【解說】在香港西灣河鯉景道的綠茵掩映之下,坐落著一棟樓高五層的建築,這裡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所在。自2000年1月開館至今,近百萬件館藏影片、電影資料在此陳列,記錄和見證了香港電影的發展歷程。
【解說】作為20世紀華語電影的先驅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益於人才集中、文化多元包容和亞洲龐大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在產量、票房以及質量與藝術性上,創造了驚人奇蹟,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同期】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 洪祖星
當初(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每年大概能出產的電影是200多至300部左右,還有當時的香港電影是風靡了整個東南亞市場。因為當時內地沒有開放,所以比較少到內地去放,但是它當初70年代80年代電影在東南亞來講,是所有的市場差不多是香港電影霸了整個市場。
【解說】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市場和行業日漸式微。在金融危機與行業內部問題等多重困境下,香港電影從業人員與日俱減。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電影人迎來內地市場的新機遇。
【同期】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 洪祖星
25年前,剛剛回歸的時候,當時有媒體採訪過我,問我回歸以後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我曾經講了一句話,到現在我還是這樣講,如果沒有內地開放電影市場,香港電影一定活不下去,這是我20年前講的話。到現在我看,從票房25年(前)1997的票房到2021的票房的情況來看,我這句話完全正確的沒有講錯。
【解說】25年來,兩地電影人互動日漸頻繁,在不同文化交融中,探尋更多的創作可能性。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署,為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市場啟動“新引擎”,大批香港電影人“北上”發展,亦為內地電影行業注入新血液。
【同期】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 洪祖星
因為香港的明星導演很早就加入了國際電影市場裡面去,特別是到全世界國際的影展,都有見到香港明星導演的足印在那邊。他們對於國際上主要的電影技術,還有電影的元素,還有在市場怎麼能得到觀眾的認同,他們應該很早把握了這些技術在手上的了。內地因為剛剛(起步),電影這20多年來才騰飛,他們在97回歸以後,在香港這一批電影人到內地,是能帶動內地所有的剛剛從大學畢業,電影學院畢業的電影人,可以起到一個很大的,他們好像導師的指導作用來了。
【解說】近年來,香港導演與內地公司及製作人合作執導主旋律電影成為中國電影的熱門創作模式,吸收了香港成功商業電影元素的電影製作,也令“中國故事”的講述更具多元化和國際視角。
【同期】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 洪祖星
合拍片老實講,是對內地的電影市場是起了很大促進作用的,你看所有的內地大票房大賺錢的,大部分都是合拍片來的。因為香港的地方比較小,人口少,觀眾少,能賺錢的機會不大,但是利用香港作為開放的市場,不僅是面對香港還是面對世界的,所以幫國產片合拍片走出國門,走出香港,面向世界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說】從《智取威虎山》到《烈火英雄》,從《中國機長》到《長津湖》,香港電影人立足自身優勢,結合華語影片市場特點,用商業化、類型化的手法,全新演繹家國情懷,讓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解說】從初創到成熟,從一枝獨秀到博採眾長,漫長的“流金歲月”,香港電影的光彩不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卻因其與時俱進下的新定位和新使命而愈加散發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