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日報*亮點國際新媒體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嶄新的氫燃料電池,不僅刷新了這種電池的最高耐久性記錄,且更具成本效益,有助推動綠色能源的普及化及實現碳中和目標。
氫燃料電池利用氫及氧來發電,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懸浮粒子及其他有機會引致煙霧及健康問題的空氣污染物,所以一直被視為較潔凈的電能來源。 雖然氫能對環境造成較少損害,亦已發展了一段時間,但始終未能大規模商業化。 原因是氫燃料電池依賴電催化劑(electrocatalyst)發電。 但催化劑一般由鉑製成,這種金屬不僅成本高昂,產量亦稀少。
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尋找譬如鐵-氮-碳等較常見而廉價的物質作為鉑替代品,惟這些物質的催化發電效能兼耐久性均欠佳。
近日,由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邵敏華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出一個新配方,不僅大幅降低鉑於催化劑的所需含量達八成,更刷新氫燃料電池發電耐久性的世界記錄。
雖然這款新型混合催化劑的鉑含量極低,但經過十萬次電壓迴圈2的加速壓力測試后,其催化效率仍維持在百分之97; 而現時一般的催化劑經過了三萬次的加速壓力測試后,效率大跌逾五成。 團隊的另一項測試亦顯示,氫燃料電池使用了新型混合催化劑后,即使持續運作超過200小時,催化效果也沒有出現下降。
催化劑效能出眾,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有三個不同類型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 進行催化作用,較只有一個活性中心的傳統催化劑多。 由原子分散的鉑、單原子鐵,以及鉑鐵合金納米粒子所組成的新型混合催化劑,可以加快催化速度,產生的催化作用亦較鉑催化劑高出3.7倍。 理論上,催化性能愈好,燃料電池所產生的功率也會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