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大師雷納特·莫勞:我為何對北京“一往情深”

201906.jpg

  盛夏的北京,午後陽光格外炙熱。斑駁的樹影灑在位於三里屯一家西餐廳綠底白字的招牌上。推開門,牆上各種複古的收藏品映入眼簾,彷彿置身一家歐洲民俗博物館。老闆雷納特·莫勞(Rennat Morel)剛剛送走最後幾位客人,現下坐在靠近門口的“專座”上,享受著自己的午餐。

  莫勞身旁的桌子上有一支蠟燭,不同顏色的蠟油自然地從頂部流淌下來,儼然已成為一件工藝品。莫勞太太說,這支蠟燭已經燃燒了十幾年,如同他們在北京度過的點滴光陰。

  當西餐遇上北京

  莫勞來自比利時,曾在米其林三星餐廳擔任廚師長,也被業內譽為北京外國烹飪界的“教父”。

  “通常人們問我,我是怎麼來到北京的,我就回答‘坐飛機來的,因為游泳太遠了’。”聽到莫勞這句話,身旁的妻子也不禁笑了。

  三十多年前,莫勞來到中國工作,也在這裡結識了自己的妻子——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這家與妻子共同經營的西餐廳,成了他定居北京的理由。餐廳名字中的“龍璽”二字代表著門口的兩座石獅子,加上莫勞的姓氏,東西方文化被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正如這對跨國夫妻的結合。

  回想起創業的點滴,莫勞感慨頗深。 “我從沒在這麼小的廚房工作過,我以前工作的地方都很高檔。”二十多年過去,莫勞餐廳也從一家小餐館發展成為北京老牌的西餐廳之一,大批食客慕名而來。

  隨著時間的流淌,莫勞夫婦的感情早已融化進美食裡,也被這座將他們連結在一起的城市記錄著。而他們小家庭的故事,也猶如北京發展的縮影,從艱苦走向繁榮。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讓遙遠的東方國家的普通人吃到最正宗的西餐,是莫勞始終如一的追求,為此,他堅持了二十多年。

  雖深諳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但他卻從不刻意迎合本地口味。當被問及有沒有為了適應本地口味而做出改變時,他堅定地搖了搖頭,然後說“只有米飯”。

  一旁的莫勞太太也說,他們的菜單和歐洲餐廳一模一樣,來他們餐廳吃過飯的客人,再去歐洲的餐館,不會覺得陌生。

  在這位烹飪大師的眼裡,如今的中國人更懂西餐了。 “中國人現在常出去旅行,他們更了解西餐了。”

  近年來,莫勞夫婦在短視頻平台開設賬號,架起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的橋樑。他們向中國人介紹西餐,想幫助鮮有國外旅行經驗的人避免飲食文化差異造成的尷尬。

  隨著中國擴大開放,莫勞餐廳也不斷迎來新的機遇,莫勞說,來店裡用餐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了。

  這兩年,新冠疫情對餐飲行業影響較大,莫勞的餐廳也一樣。不過靠著當地政府在稅收、租金方面的支持,餐廳堅持了下來。

  “北京越來越好了”

  說起北京的變化,莫勞無意間抬頭看了看窗外明淨的天空說,“北京變得越來越好了。”

  在他的記憶中,以前的亮馬河污染嚴重,散發出臭味,而現在的亮馬河在政府的治理下清澈見底,河畔風景優美。

  作為久居中國的外國女婿,莫勞對北京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感到很開心。他說,如今的北京越來越美,綠地更多了,許多鳥兒在樹上棲息。習慣早起的他,每天給它們餵食。

  他還表示,自己不喜歡別人總是批評中國,“如果你不想待在中國,那你就回家,”他說。

  談及對北京的期待,莫勞還是希望北京環境越來越好,而作為北京人的莫勞太太則表示,希望北京越來越國際化,被更多人了解。

  與這座城市相守二十多年,莫勞用“北京,我愛你”這種最直白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熱愛,最後,他像個孩子一樣對鏡頭比了個可愛的“耶”。 (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