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佈局增强經濟“內力”

201906.jpg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個中國決策層於2020年提出的概念,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得到進一步闡釋,“增强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質量和水准”被寫入其中。


資料圖: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 中新社記者張暢攝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注意到,這一表述是首次出現。 在他看來,“內生動力”主要指內部需求,尤其消費需求; “可靠性”則主要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

王軍進一步指出,構建“雙迴圈”體系和新發展格局,內需作用更為突出,這也是報告重申“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畧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原因。

事實上,以國內市場挑大樑主導中國經濟迴圈,正是決策層對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重要作用。

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動能和國際大循環動能均明顯减弱。 依託消費陞級、產業升級等蘊含的巨大內需潜力,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畧,有效應對外部市場收縮,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67%下降到2021年34.2%,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儘管眼下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中國內需潜力仍值得期待。 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2021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4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大消費品市場……在這些數位基礎上,中國居民消費優化陞級空間廣闊,國內市場規模還將持續擴張。

專家認為,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觀上都對提升經濟內生動力提出更高要求。 報告“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部署即著眼於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申宇婧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目光正實現“由外而內”的轉變。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必須重視經濟的內生性,統籌協調需求側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供給側,摒弃以往“以市場換技術”“以資源換增長”的發展模式; 在需求側,從出口導向轉向擴大內需,充分釋放內需潜力。

“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表現在高水准的自立自强上。”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分析稱,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市場和要素,而非依賴別人進行自主創新,形成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 另一方面,也要在開放中參與全球創新鏈合作,在合作中實現高水准自主創新。

不過,對國內大循環的重視,並非中國搞“經濟自給自足”的暗示。

二十大報告明確“推進高水准對外開放”,一系列詳細部署决心有增無減。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在二十大首場記者招待會上也對相關誤解作出澄清,強調“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觀察認為,報告“提升國際迴圈質量和水准”的表述,意味著中國仍將依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强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准。

王軍表示,通過推進高水准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和競爭,引進更多國際資本、人才和科技,中國將在提升自身科技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准的同時,逐步構建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迴圈機制。 (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