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聚焦香港今日上海亮點關注 滬港科技合作空間遠大,兩地攜手躋身國際市場 2022 年 10 月 25 日 最近,上海有關方面組織開展加強滬港科技合作的課題調研。民進上海市委城市治理委員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施薔生與滬港兩地的相關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此基礎上他建議:乘黨的20大東風,借香港新特首提出的振興香港新計畫,精准加強滬港兩地的科技合作空間遠大,有利滬港攜手躋身國際市場的競爭。 施先生建議要點: 滬港科技合作的總體目標瞄準“未來產業” 一般而言,兩地的科技合作以各城市提出的主導產業為基礎,但又擬跳出這個框框,對標兩座國際城市都可再拓展創新領域的共同目標。這樣,有利於合作雙方在新的總目標下共同拓展努力。 尤其是,這次香港新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已明確提出:香港定位“八大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其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包括“四大發展方向”:一是完善創科生態圈,實現香港“再工業化”;二是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三是建設智慧香港,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四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鞏固香港國際化優勢。 同時,明確提出:今年內成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針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 首份施政報告也明確提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建成後的“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以創新城市設計推動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發展和保育並存。 因此,在新的背景下,能否圍繞香港地區的新城市總體發展(包括粵港澳灣區)和上海的城市總體發展(包括大上海都市圈、長三角一體化)等,提出一個雙方都能協同創新聚焦的基本功能來設定總目標?如:共同建立一個能承接先進技術轉移、並與國際接軌的世界未來產業的科創中心。 (1)這個中心具有物理載體和網路平臺的兩類形式。在這個總的中心下,分頭設立香港和上海兩大分中心。香港可以設在“北部都會區”,上海設在臨港新片區。滬港合作的“未來科創”中心,可以跳出滬港屬地,放在橫琴等區域,參照香港的科創管理體制實行。 (2)在全球主要區域,如新加坡、日本、澳洲、美國、印度等按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分工設立“跨國專業實驗室”、“離岸飛地科研中心”,與總的“未來科創中心”對接,承接科研專案; (3)該中心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小試、中試和孵化、加速等多功能的整合、協同創新。 (4)抓准國家卡脖子的硬科技和專精特新專案,利用滬港的科研、產業及市場資源,滬港兩地可以集中資本、人力等,在北部都會區共同打造未來科技城市。香港這次專門設立投資基金。香港與上海資本市場互通互聯,滬港通港股通為滬港兩地的資本市場和優質科技專案打通了優質的資本通道。可以考慮扶持這些企業在上海與香港兩地上市。 2、滬港科技合作的重點領域圍繞“未來產業”展開 滬港科技合作的重點領域可以“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數字科技、金融科技、數據安全”等為基礎,然後圍繞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未來城市、未來環境、未來能源、未來材料和未來健康”中拓展新的重點領域,並計畫設立大致的科研時間段,這樣也有利對接現行或潛在的科技領域,招攬明確的科研人才方向。 3、滬港科技合作的資源對接可以具體列出清單 香港依託香港科技園,可以再對接一下相應的國際科技組織,包括部分大學的專業科研院所。 上海臨港片區及相應的張江科技城等,可以對接在滬的聯合國工經發組織上海投資中心、綠色技術銀行、世界城市日、世界技能大賽等聯合國(國際)的相關組織,提振滬港科技合作的重要資源、資訊等,舉辦相應的路演大賽等。 張江科學城可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科創新城結成具體的合作夥伴。 上海與香港可以在2026年前共同舉辦滬港兩地技能大賽,為2026年的世界技能大賽熱身。 4、滬港科技合作的路徑舉措需要大力拓寬 建議借鑒中國歐美同學會正在建設的“海歸小鎮”模式,目前已揭牌3個,第一批計畫10個。上海可與僑聯、歐美同學會等涉外組織加強對留學生、海歸人才的摸底調研,充分發揮現有的眾多科創園區(人文)作用,將滬港合作示範區與“海歸人才”的引入充分結合起來,與“專精特新”的配套或主體的高科技企業結合起來。 目前香港已明確提出“搶人才,搶企業”,結果肯定是“搶科技新興產業”。這種態勢倒逼滬港雙方合作也包含合理的競爭性。雙方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5、滬港科技合作的品牌建設不斷強化 滬港科技合作已有20多年。現在可以大力集中宣傳優秀的專案、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領軍團隊等。包括優秀的組織(仲介服務)平臺。這樣也有利擴大國際影響力,包括對東南亞國家、地區的輻射影響。 擬梳理優化一批促進滬港科技合作的扶持政策,包括產業基金的設立、創投資本的介入、高科技傑出人物(團隊)的薪酬稅收、本人及家屬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個性化的政策運作等,吸引並鼓勵滬港科研人才兩地自由流動,按科研專案實施國家化的人才管理等。 充分調動香港上海、大上海都市圈及長三角示範區等區域的相關企業、樞紐型社團組織(如上海市現代服務業聯合會等)及智庫等的積極性,經常舉辦滬港科技、人文交流、定向培訓等合作的活動,借滬港科技合作東風,打造一批上海的“創新街區”,形成良好互動的社會創新氛圍。包括加強與經濟、產業智庫的緊密合作。 特別推薦成立於香港2016年的“明匯智庫”,據新華社、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屆時報導:由香港各界愛國愛港人士參與組成的香港明匯智庫2016年5月6日在港成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健、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等出席成立酒會,共同見證新智庫的成立。智庫主要由各界愛國愛港人士參與組成,是一個廣泛聯繫輿論界和社會意見領袖的平臺。80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特區立法會議員、知名智庫人士等擔任智庫榮譽顧問。該智庫對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政策都有相關研究等。 滬港科技的合作一定也會涉及經濟和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只有把科技、經濟和人文的合作交流一併統籌考慮,才會促進由經濟和人文支撐的滬港科技合作不斷走向良性互動、優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