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之書|呂明方新作《時間留在了空間裡》

    說起來認識呂明方先生也有十五六年了。這些年常常可以在微信朋友圈裡讀到他的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別文字,分享到他關於讀書,旅行和他見到的人和事的一些特別見解。

    他的這些文字,一見面就有一種把你拿捏得死死的感覺,是你想寫出來但卻以忙碌為藉口而沒有寫出來的共鳴。讀完他的文字,忽而想這個人比你更忙,還在寫,瞬間有種自我坍塌。

    非常時期的日常

    書評作者:譚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

    《E藥經理人》出品人

    顯然,在自己當下的時間秩序裡,可能有沒有文字撰寫,一件事有沒有時間做,完全在於有沒有在你的計畫裡。進一步想,這暴露出了自己一個嚴重的問題,於我而言,如果沒有時間寫字,那就是自己沒有安靜下來。某種程度上,文字等於安靜,讀書等於安靜,寫作等於安靜,安靜才有人生的自在。

    收放自如的敘述,與文字的親近,更加讓人豔羨的是敘述者自身的海闊天空和聽見灰塵從牆上落下來的細膩,在城市山川、風雨四季中撫琴而歌的詩意生活。這樣的氣息和韻腳真是簡直到天上去了。

    與他亦師亦友,但我也不敢輕易打擾他,實在遇到一些想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忍不住發個微信:我們這一代人能給歷史留下什麼?給下一代人留下什麼?提出這個奇葩的問題,顯然是因為持續的新冠疫情對我們個體和社會日常的持續改變。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的世界歷史,以後將會證明,也許可以簡單的劃分為新冠前和後。新冠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世界觀。

    疫情之下,非常時期的各種管控,總有各種的合理理由。成年人的不適應,就像孩子一樣,總是抱怨老師安排的作業太多,但最後還是只能乖乖的按時完成。成年人被動接受的習慣,已經在孩子時期的填鴨式教育開始了,有些得心應手。在成人世界的優先順序排序中,精神可能是極其奢侈而靠後的,只要外部回應給他們一個基本的尊嚴,他們基本上也就會按照這個世界劃定的路線行走。一個不恰當的類比,成年人在社會中的沉默多少有些類似《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那位醫生的婚姻觀,“婚姻中至關重要的事不是幸福,而是穩定。”。為何穩定壓過了一切?還是在這本小說裡找答案,成年人的自信和自尊就像小說中的那位父親一樣,基本是靠著勤奮和鑽營,賺到了一些錢,有了錢就希望守住這些錢安穩的生活。父親說“變得富有的秘密就在於,在他那眾多的騾子中,沒有哪一頭能像他本人這樣勤勞和堅韌。”不知不覺中,成年人變成了穩定的既得利益者。

    人與社會的結合,就是一場地老天荒的婚姻。愛情的爭吵,自由的呐喊,逐漸變成遙遠的內心迴響,不曾忘記,偶爾想起,但不在計畫當中,也就變成了一件沒有時間去寫意的事情。天長日久,最恐怖的一幕就是你愛它但已經記不起它長什麼模樣。

    曾經和一位企業家討論,說他真愛的模樣,也即最高的理想生活是文學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說哲學家當國王,科學家改變世界,文學家是不是可以讓人安安靜靜的睡個好覺。

    作家余華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人改革有人創業,有人寫書有人救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儒學的千年氣質流淌進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洗臉照鏡子,是更加清晰了,還是互相不認識了?

    這是一個沒有純粹書生和屠夫的年代,是一個買書不讀書的年代,是一個睡不著覺的年代,是一個隔離的年代,是一個不缺朋友但需要朋友的年代,也是一個奮鬥、接受、可能也是呵呵的年代。這話或許有些誇張,卻也大抵現實。

    《時間留在了空間裡》,呂明方先生的這本新書,無疑有著這個年代的裡子和面子。

    《時間留在了空間裡》可以有很多角度去賞析,第一是書中有漫山遍野的金句,有治癒,也有哀愁;第二是書中有他特別閱讀的書單,有文史哲,也有財富和全球化;第三是書中有如雷貫耳的大家,有往聖先賢,也有當代風流;第四是書中有分明的四季和現實的關照,有星辰大海,也有局促封鎖。

    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本金句之書,書單之書,大家之書,四季之書,最終會讓人悟透,讓人回到常識,讓人面向未來。

    “人一旦悟透了就會變得沉默,不是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逢人作戲的興趣。”“人在家裡走掉的路最長,一輩子從炕頭到鍋頭的路加起來,早到天邊了。”

    “我談論樂觀無關性格,無關感受,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也不是消滅一切問題,不應否認問題存在,問題中隱藏著機會和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這些金句留在了書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循此找到其中的履痕處處。

    特別提示:呂明方新書《時間留在了空間裡》(精裝),下單的前200位讀者,將在正月二十后第一時間獲得作者簽名的編號珍藏版新書,作為2023年新年特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