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多次提中國,拜登國情咨文究竟說了啥?

201906.jpg

當地時間2月7日晚9點,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其任上第二次國情咨文。這也是拜登總統任期內第一次在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發表講話。

在這場長達70多分鐘的演講中,拜登“喊話”中國,推銷經濟“成績單”,為無法解決美國國內各類頑疾找足理由。在民主黨人為其歡呼的同時,針鋒相對的共和黨人卻多次發出噓聲,甚至有人對著拜登大喊“騙子”。


當地時間2月7日晚9點,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演講。

談中國,強調“贏得競爭”

拜登首先對到場聽他演講的議員表示感謝,並轉身與坐在他身後的新任共和黨籍眾議長麥卡錫握手致意。

在演講中,拜登多次提及中國。他表示,自己已向中方明確表示美國“尋求競爭,而不是衝突”。

拜登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投資使美國更強大,我不會為此道歉。(讓我們)投資於美國的創新,投資於著眼未來的行業,投資於中國政府打算主導的行業。投資於我們的盟友,與之合作,保護我們的先進技術,不讓它們被用來對付我們”。

“今天,我們處於幾十年來與中國或世界其他國家競爭的最有利地位。我致力於與中國合作,促進美國利益”,他表示。

拜登進一步聲言,如果美國的主權受到“威脅”,“我們將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國家。”他強調要“贏得與中國的競爭”,就要“讓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

談財政赤字,被罵“騙子”

在國情咨文中,拜登呼籲美國國會提高債務上限,並將龐大的預算赤字歸咎於特朗普政府。“在上屆政府的領導下,美國的赤字連續四年上升……僅靠一屆政府就增加了耗時200多年積累的全部政府債務的近25%。”

“這就是事實,看看吧……”然而,拜登話音剛落,現場就響起了共和黨人的噓聲。

當拜登接下來指責一些共和黨人想要削減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時,現場的噓聲再次爆發。共和黨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還站起來對拜登比出“喝倒彩”的手勢並大喊道:“騙子”!


圖片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截圖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在社交媒體上火速回應稱,雖然拜登試圖在演講時表現得和氣一些,但他還是對著麥克風大喊大叫,“也許應該有人走上講台,拍拍他的肩膀,說:’冷靜點!’”

《紐約時報》注意到,儘管麥卡錫承諾不會像其前任佩洛西一樣,在總統發言時做出撕毀演講稿的戲劇性舉動,但拜登整場講話期間,麥卡錫看起來“時而困倦,時而惱怒”。

談經濟,呼籲“買美國貨”

拜登還不忘大力推銷自己的經濟“成績單”。他強調,本屆美國政府上台以來,為美國人創造了1200萬個新就業機會。

談及困擾美國的高通脹、高物價,他表示,疫情攪亂供應鏈,通脹成為全球問題,而俄烏危機加劇能源和食物供應短缺。但他同時認為,如今美國的油價正在下降。

《紐約時報》注意到,當拜登列出所謂經濟成就時,共和黨人沒有鼓掌。CNN則指出,拜登沒有提到的是,美國現今的油價比他剛上任時高得多。

“買美國貨”是拜登此次發出的另一呼籲。美媒稱,拜登政府正著手在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半導體製造領域投入巨額資金。拜登此次在講話中強調,從木材、玻璃到光纖電纜,在他的任期內,“美國的道路、橋樑和高速公路都將用美國製造的產品。”

《紐約時報》對此評論稱,歐盟和亞洲一些國家及地區對“買美國貨”相關條款感到非常不滿,因為這些條款讓本國企業陷入虧損,而拜登此番講話,顯然將加劇這些企業的困境。

談美國“頑疾”,或遭對手追責

在演講中,拜登承認,美國正與槍支暴力、邊境非法移民、墮胎等諸多問題作鬥爭。

拜登談到槍支暴力話題時,現場直播鏡頭給到了日前遭美國警察毆打後,不治身亡的非洲裔男子尼科爾斯的父母。

尼科爾斯案再次引髮美國社會對警察系統改革推進緩慢的不滿。但美媒普遍認為,在支持擁槍的共和黨控制的新一屆國會中,控槍和警察系統改革等問題,只會變得“更具挑戰性”。

拜登還呼籲國會修正保護女性墮胎權利的“羅訴韋德案”。他誓言要否決另一項禁止墮胎的法案,稱這一法案“不會送到他的辦公桌上”。

當談到邊境非法移民問題時,拜登表示,國會應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來確保邊境安全,但在國會採取行動前,這一問題不會得到解決。而美媒認為,民主與共和兩黨幾無可能達成共識,面對移民問題這一嚴重的衝突點,國會近年來多次試圖全面改革,都以失敗告終。

對於拜登的種種說法,共和黨保守派議員、阿肯色州州長桑德斯批評稱,“拜登和民主黨人辜負了大家……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我們將追究拜登政府的責任”。

談俄烏局勢,繼續軍援烏克蘭

在俄烏局勢升級臨近一周年之際,拜登在此次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並讚揚華盛頓對這場衝突的反應。

他強調了美國對北約成員國及盟友的“領導力”。他說:“我們領導並團結了北約,我們建立了一個全球聯盟。”

然而,事實上,美國為首的北約自俄烏局勢升級以來,就持續拱火澆油,源源不斷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克羅地亞總統米拉諾維奇曾指出,西方國家軍援烏克蘭的舉動只會延長這場衝突,造成更多傷亡。(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

  

12021-05-10 新 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