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5週年,這“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如何延續、有何新動作,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內外預期走向。3月啟幕的全國兩會,料將對此釋放多重信號。
資料圖:人民大會堂。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最大確定性
亮出鮮明態度——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中國內外環境面臨深刻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但改革開放並未“收縮”。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等表述已被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看來,這就是最大確定性,其中重要任務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這種確定性,也呼應了眼下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伴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的一些體制機制,與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對接不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勢所必然;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但國際聯通和經濟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客觀要求,中國需要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中國決策層已多次重申改革開放的鮮明態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稿,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會議同時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由此觀之,今年將又是一個改革年,兩會上體現“新一輪”與“高水平”特點的大力度改革開放舉措可期。
內外雙循環
強化內外協調——中國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也對改革開放提出新要求。
“要實施有助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內外一體的改革新思路。”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傑認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對外開放要高度統一、更加協調,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即是開放,開放即是改革。
為此,不僅要通過國際循環打通制約高端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製度性障礙,架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橋樑,更要通過一系列改革,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提升參與國際循環的能力。
事實上,中國的改革和開放一直相互促進。回顧過去幾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國均從頂層設計著眼推出重大改革舉措。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拼圖”一塊塊補上,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外大循環需要充盈的動力和活力。在此背景下,從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到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更多內外協同性強、兼具改革與開放特質的新舉措,有望在兩會期間進入公眾視野。
發展加安全
構築安全鐵閘——站在新節點上,改革開放還面臨新挑戰。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國內任務艱鉅繁重,統籌發展與安全,是當下中國謀劃新舉措的原則。
當改革進程愈走愈深、開放之門越來越大,在一些領域,不可避免觸及系統性金融風險、數據安全、隱私安全等風險點。如何強化風險意識、進行風險識別、制定相應防控措施需要引起重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提醒,当前既要重视开放领域的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如贸易摩擦、出口管制等,也要重视解决新形势下、特别是新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一些新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由此观之,新节点上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步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做好压力测试,确保“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不久前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区市一边部署改革开放举措,一边自我提醒“警惕超预期因素”。围绕建立匹配改革开放新动作的安全铁闸,政府工作报告有何安排,代表委员贡献哪些真知灼见,料将成今年全国两会又一大看点。(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