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談習近平外交思想: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提供中國方案

中共二十大後,中國與世界高密度的互動受到世界矚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際舞台上提出的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外交思想,中國新聞網組織“青年學者談習近平外交思想”特約撰稿活動,邀請多個領域青年學者,共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大國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強權政治和民粹主義勢力抬頭,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國發院研究員崔守軍撰文指出,面對越來越棘手的安全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回答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之問和歷史之問,明確表達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構建和諧共生的國際安全秩序等重要理念,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加強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實施路徑,這也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安全公共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國發院研究員崔守軍

以下為文章全文:

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提供中國方案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大國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強權政治和民粹主義勢力抬頭,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消弭國際衝突根源、應對國際安全挑戰、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新的行動指南。2023年2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該文件精確表達和全面闡釋了“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要義、重點方向、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清晰勾勒出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的路線圖。

安全問題始終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英國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維坦》一書中提出人類社會處於“充滿進攻性”的“自然狀態”,無論在國內政治還是國際政治層面,往往存在“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從而造成無休止的“安全困境”,對此的解決之道是建立單一且具有最高仲裁權的“利維坦”,以提供穩定的政治秩序,獲得相應的安全保障。然而,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以來,民族主權國家一直是國際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行為體,這也就決定了超越國家的“世界政府”並不存在,國際社會始終處於“無政府狀態”。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中,當一個主權國家擔心自身的利益與安全受到威脅時,它通常會採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但這反而會減低其他國家的安全感,由此產生傳統安全領域中廣泛存在的所謂“安全困境”。

在傳統安全之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拓展,人類社會在氣候變化、重大疫情、能源短缺、糧食匱乏、網絡治理、恐怖主義以及移民和難民等全球公共問題領域面臨的安全挑戰日益凸顯,這些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急劇放大導致國際安全的議程也隨之擴大,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應對來自全球公共問題的挑戰。

在全球化時代,安全問題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擴展,這使得安全問題具有跨國性、擴散性和聯動性等鮮明特點。一方面,隨著資本和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加快,安全問題不再拘泥於一國內部,而是很容易超越國家之間的政治、地理、文化界限,從一個國家和地區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擴散和蔓延,從而使安全問題在世界範圍內繁衍、嬗變和擴散,使個別國家的安全問題演變成全球性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影響安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聯、彼此影響,使任何一個安全問題都不再孤立存在,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尤其突出。許多安全問題往往都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根源,帶來的威脅關係到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其風險外溢和傳導具有很強的慣性,不是個別國家和地區能夠解決的。可以說,面臨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安全挑戰,世界各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憑藉一己之力獨善其身,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動盪中獲得所謂的絕對安全。

面對越來越棘手的安全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回答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之問和歷史之問,明確表達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構建和諧共生的國際安全秩序等重要理念,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加強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實施路徑,這也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安全公共產品。

從核心內容上看,“全球安全倡議”包含“六個堅持”,即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全球安全倡議”內涵豐富、體系完備,其倡導的“六個堅持”既重視頂層設計,又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是相互聯繫、彼此影響的有機整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代安全領域應用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議”為國際安全治理貢獻創新安全理念。“全球安全倡議”所提出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一脈相承。“全球安全倡議”首次提出兩個“不可分割”,即安全的不可分割和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由於世界各國的價值觀念、利益訴求和意識形態不同,各國在安全問題上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難免會產生利益衝突,而通過對話與合作的方式找到“最大公約數”,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無疑是實現共同安全的必由之路。“全球安全倡議”將一國的自身安全與人類社會的共同安全統籌起來,從國家和全球層面構建立起系統性的全新安全理念,體現了是國家情懷與人類情懷的統一,為全球安全治理消除分歧、凝聚共識提供了新的治理理念。

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議”超越了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厄姆·艾利森在其著作《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援引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認為雅典不斷增長的實力造成了斯巴達的恐懼不斷加深,從而使兩者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由此,艾利森推導出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必然要挑戰守成大國的利益,也即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的戰爭難以避免的論斷,這被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在本質上,“修昔底德陷阱”是“安全困境”的翻版,難以跳出西方地緣政治理論的窠臼。習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是不可分割的,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的基礎之上,不能以犧牲別國的安全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大國之間通過對話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分歧和爭端,以戰略互信來消除戰略誤判,是擺脫“修昔底德陷阱”的解決之道。

綜上可見,“全球安全倡議”秉承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新安全理念,以全面系統和動態辯證的視角看待全球安全問題,倡導以共同安全來破解全球和平赤字,既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是中國為全球安全治理貢獻的公共產品,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大國擔當。“全球安全倡議”植根於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實踐,來源於獨具中國特色的外交傳統與智慧,順應了世界各國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團結的共同追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生動實踐。(特約撰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國發院研究員崔守軍)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