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5日,中共二十大之後的首次全國人代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他所在的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以“四個必須”點題“高質量發展”。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高質量發展”,連續出現在中共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並被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外媒評價這一概念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氣質,有著“分水嶺”意義。
開局之年的全國兩會首到團組,習近平以高質量發展為題,詳細闡述中國未來施政發力點。在發言中,習近平尤其強調一個“新”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具體而清晰。
“新”首先在於“科技創新”。
同代表共商國是,習近平提及的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背後核心都直指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必由之路。
習近平在與來自徐工集團工人代表的對話中,特別問及國產芯片問題。這段對話也讓人想起他2017年在江蘇徐州的考察,第一站就在徐工集團。當時習近平叮囑企業“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
“新”也在於“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尤需著眼發展與安全的關係。
今年全國兩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主題進行集體學習。此次在江蘇代表團,習近平既為此進一步部署任務,也再次提到發展與安全的辯證法——
“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靠國際市場不行,單靠’一招鮮吃遍天’也不行,必須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外界立刻從這一形象表述中捕捉到中國發展的新信號。當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祇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自身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新”還在於“新農村”。
俗話說,“蘇湖熟,天下足”,習近平在江蘇談農業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一沿海魚米之鄉,既是歷史上的“天下糧倉”,也是如今的農業現代化“先行者”。
從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到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再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習近平對鄉村振興的思考也圍繞一個“新”字。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並不完整,推進農業現代化也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更在於“新班子”。
推動“首要任務”最終需要落到實處、落到細處。習近平對換屆後各級領導班子和乾部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2014年,正是在江蘇調研時,習近平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此次在江蘇代表團,習近平特別回憶起這段往事,並以在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上的叮囑告誡新班子,不要有大干快上的衝動,不能不按規律辦事,急功近利、急於出成績,要紮紮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
為何習近平在江蘇代表團集中闡釋高質量發展?在外界看來,這一選擇也有一番“新”意。
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江甦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沿海經濟大省,江蘇2022年GDP居全國第二,突破12萬億元人民幣,承擔實現高質量發展“樣板間”和全國發展“壓艙石”的任務。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兩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到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三次赴江蘇考察調研。今次,他更提出了譜寫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期許。
開局之年的全國兩會,需要把“新藍圖”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施工圖”。從習近平在江蘇代表團發言里數十次提及的“新”,可以一窺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思路。(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新華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