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前每話舊時人|呂明方夜讀隨筆

读者留言:

早春三月的第一天收到呂先生的新書,甚是欣喜。呂先生一直倡導“一個人要讓自己豐富起來,除了職業,一定要有職業以外的東西,使得你變成一個完整的人”。這方面,呂先生是身體力行,他既是商業大佬也是文人墨客,他書中的文字,流蕩着純然的文人气,很文學、很歷史,也很哲學。

梧桐四季又一年,時間留在了空間里……

現從呂明方先生上市發行的新書《時間留在了空間裡》中摘錄幾篇以饗讀者,共沐美好的三月。 ——編者按



燈前每話舊時人

文:呂明方

一本書,用14年時間,斷斷續續的是同一位長者談話的記錄,他做到了。 這是出生於1976年的李懷宇整理的《余英時談話錄》,由臺灣允晨文化2021年11月出版。 3年前允晨出版了《余英時回憶錄》,也是由李懷宇策劃,余先生口述完成並審定。 我讀到該書時是2021年11月的第二版第24刷版本,余先生已在之前的8月辭世。 2007年深秋,身居廣州的李懷宇初訪美國,即到普林斯頓與余英時先生首次見面,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前後暢談了五天三夜,開啟了他們的忘年之交。 我最早讀到李懷宇的是他2007年9月出版的《訪問歷史:三十位中國知識人的笑聲淚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他在南方都市報擔任文化記者時的作品。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我從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 “李說。 2007年訪美,他先後訪問了旅美的12學人,出版了《家國萬里》(中華書局出版),其中包括余英時、唐德剛、孫康宜、張充和、董鼎山等人。 後來,李又由中華書局先後出版了《與天下共醒:當代中國二十位知識人談話錄》和《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臺海外知識人談話錄》。

讀李懷宇的書,常常有一種穿越之感,又不由自主深深的沉潛其中。 他與他們的訪談,是做足了功課的對話與求教,是披沙揀金的學識與素養的濃縮提煉。

從2007年到2021年,李和余英時先生大約每周通一次電話。 余先生初次見面時稱李為「先生」,談後送著作時稱“兄”,後來給他寫書法則稱“老弟”。 2018年和2019年夏天,李有幸重訪普林斯頓,每次住一周,通常是每天下午和余先生在客廳聊天,形成了這本獨特的《余英時談話錄》,曾先後三稿,寄回給余先生。 香港同事Helena疫中曾試快遞與我,因為封城而未成,終再二個月後請另一同事Cecilia防疫隔離完成後帶回交我,令我感動。 是書補充了《余英時回憶錄》中先生在哈佛大學博士畢業以後的內容。 李的第三本《余英時訪問記》,這將是學術史上不可或缺的餘英時三部曲。

余先生是少有的先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教授。 他說,“我在哈佛大學差不多十年,耶魯大學時整整十年,普林斯頓大學長一點,也不過十二三年。 哈佛比較熱鬧,耶魯稍微安靜一點,普林斯頓比較安靜。 我很喜歡普林斯頓鄉村的風格,不是城市。 “我曾先後去過這三所著名大學走訪,也到過英國的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幾近瞻仰的心態,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在那樣的著名學校,坐在課堂上安靜的聽大師們講課。 後來,孩子有機會在帝國理工、劍橋完成學業,亦是欣慰。 余先生說過,普林斯頓藏龍臥虎,有些是我們根本不懂的領域,如果我們曉得的話,每一個領域都有極了不得的人物。

莫頓· 懷特是美國思想界數一數二的人物,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是研究杜威的,很長壽,99歲去世。 莫頓· 懷特在英國受到以賽亞· 柏林的特別欣賞。 余在哈佛與他見面,後來在普林斯頓又恢復了往來,性格上很合口味。 “莫頓· 懷特等於開了一個門,把我放進西方思想和哲學的領域。 “余說他看他的書很多。 “思路、眼界種種是受他的影響。 因為他而打開另外一個精神世界的空間,而且影響我整個的工作。 ”

在《余英時談話錄》中,先生講到了許多如雷貫耳的大師,有名有姓的在章節目錄上單列的就近40位。 談話錄講述了他與之交往中對這些學術人物的獨特觀察,又因先生與他們互動交往甚多,因此讀來很是過癮。

寫作《萬曆十五年》的黃仁宇比余英時先生大12歲,他最初研究明代運河的論文算是餘指導的,“就是幫幫他忙,”“他艱苦奮鬥,不容易出頭。 “余說。 黃教書不算很成功,做研究很有功力很成功。 余最早介紹黃給臺灣兩大報紙,聯經出版給他出書,“他出名卻是因為科普性的著作。 “余先生認為。

余英時先生和費正清認識了幾十年,一直到他退休。 他“很有風度,很客氣。 “費是”學術界的領導人。 “有的大學者學問高深,但比較封閉,學問以外的事知之甚少。 “光是在書房裡念書,永遠看不到人性的深處。 ”

福山講的“歷史的終結”,“這種觀點主要是有刺激性。 “和薩繆爾· 亨廷頓相似,“在學術界來看,一半是學術,一半是新聞。 “先生說。

余1966年去哈佛任教。 是楊聯陞先生説明要來的職位。 初是訪問教授,次年拿到長期聘約,1969年拿到正教授。 後來先生在2006年獲得的克魯格獎,曾任美國歷史學會和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的魏斐德教授寫的信有13頁之多,甚是推薦。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一個獎項,物件是在人文研究範疇做出重大和深遠的貢獻的學者,不分國籍和語言。

余英時先生在香港前後生活過7年。 1950年至1955年,他在新亞書院念書。 時隔16年後,他回到香港,在新亞書院農圃道做過演講。 他念書時在桂林街,書院還不成規模,後來農圃道的新亞書院就很像樣了。 他有一枚閒章就叫「老圃新農」。。 那時候錢穆先生回去臺北了。 錢穆與中大鬧翻,主要是跟新亞書院鬧翻了,其中的誤會很多。  1973年至1975年,先生向哈佛請假兩年,不拿薪水,從美國回香港任新亞書院校長。 因為當年離開新亞書院時,和書院有個口頭約定,書院送他去哈佛念書,答應以後回來服務兩年。 這個約定到16年後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