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受邀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是澳貿易部長2019年以來首次訪華,也是繼澳外長黃英賢後,近期第二位訪華的澳政府部長。
法瑞爾訪華意味著什麼?中澳兩國關係發展還可能有哪些契機,將迎來什麼樣的變化?中新網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教授展開深入解讀。
中斷6年聯絡機制恢復
中澳會談“坦誠、專業、全面”
彭青龍注意到,在華期間,法瑞爾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進行了“坦誠、專業、全面”的會談。
資料圖: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
在他看來,“坦誠”意味著雙方不迴避矛盾和分歧,態度誠懇,直言不諱,本著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交流和探索;
“專業”意味著深入到“懸而未決”具體問題的層面,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掃除兩國經貿關係發展的障礙;
“全面”則意味著把經貿關係放在中澳關係的大局當中考量,甚至有拓展深入、指向未來的趨向。
事實上,在雙方會面前夕,澳大利亞統計局新公佈的貿易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鐵礦石(塊)、鐵礦粉及動力煤對華出口量均大幅增加。2023年3月,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更是創下自1988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彭青龍指出,這些貿易數據,以及雙方會面之前澳方暫停向世貿組織針對中國提起的申訴,都為會談創造了良好條件。中國對原產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所適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發起復審調查,也展現出緩和關係的姿態。
這次訪問中,法瑞爾還與王文濤共同主持召開第16屆中澳部長級經濟聯委會,同意重啟自貿協定聯委會、高級別貿易救濟對話等經貿對話機制,進一步向外界傳遞了雙方致力於穩定、恢復兩國經貿關係的積極信號。
彭青龍認為,有三點值得關注:
其一,中澳重新恢復中斷了6年的聯絡機制,說明兩國都有穩定關係、重回正軌的意願,有利於增强两國進一步發展經貿關係的信心;
其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向世界展示了中澳兩國不“脫勾”、不“斷鍊”,合作共贏的決心;
其三,向其他西方國家展示了中國摒棄前嫌,開放包容的姿態。
“二軌”交流不斷,
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隨著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對華政策緩和,澳地方政府與商界代表開始“排隊”訪華。2023年3月以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州長、西澳大利亞州州長接連訪問中國,希望與中方“重建關係”。
2023年4月,一個由15名澳大利亞公司高管和地方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前往香港、天津和深圳等地訪問。澳《金融評論報》報導稱,這是3年來,首個在澳政府支持下訪華的代表團。
彭青龍認為,這些現象展現出中澳關係將迎來重回正常化的機遇和前景。一方面,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上台後,認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尋求與中國和解。另一方面,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這一背景促使雙方進行交流對話、嘗試解決問題,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做貢獻。
在人文交流方面,2022年底以來,中澳兩國多所機構院校的知名學者齊聚雲端,就雙邊教學科研、人文交流、文化互鑑等主題展開對話。
2023年4月,來自中澳兩國的工商領袖、智庫專家、駐華外交使節等在北京舉行了一場被稱為“二軌對話”的交流活動,就當前國際熱點議題進行深度探討。
彭青龍指出,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在兩國關係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疫情一度形成阻礙,但兩國人民的交流並沒有完全中斷,這也體現了大家加強交流的普遍願望。
“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表現,其基礎性的紐帶和橋樑作用不容低估。”彭青龍說。
加強交流合作
多層次互動重建互信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澳貿易總額達2209億美元。2023年一季度,雙邊貿易額約588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經濟高度互補,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但在近年來,中澳關係也經歷了低谷。
彭青龍指出,當下,“澳大利亞在政治、安全方面依賴於美國,經濟繁榮依賴於中國”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但在國際社會都願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想擺脫美國的影響,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
“一方面,澳大利亞承受不起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看清美國霸權的本質。”彭青龍表示,“這就促使澳大利亞要在中美之間保持理性。”
彭青龍認為,近年來中澳之間出現的問題,是全球地緣政治和世界經濟形勢演變的結果。儘管中澳分屬不同的文化譜系,社會制度存在差異,但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給澳大利亞帶來很多紅利。
談到中澳關係接下來的走向,彭青龍認為,近期雙邊關係在各個層面快速回暖,是國內外形勢使然,呈現出全面性、系統性的特點。中澳應從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多個層面重建互信,推動雙邊關係重回正軌。
“越是在經濟不穩、矛盾衝突不斷的情況下,越是要加強對話交流,加強合作,才能走出困境。因為各國都認識到,’脫鉤、斷鍊’是自殘的行為,世界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彭青龍說。(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