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
思变进取谱写辉煌篇
【本报讯】近年来,青海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大力实施旅游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桥头堡、重要的区域特色经济圈、沿黄经济带发展龙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新丝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文通道,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7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1.72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同比增长19.1%;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9522万元,同口径增长16.9%;实现工业增加值6.14亿元,同比增长1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80万元,同比增长9.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24元、9733元,分别增长8.8%、9.1%。
推进从经济小县向生态大县、生态强县的转变
黄河岸边的循化县城
海东撤地设市五年来,也是循化经济跨越式发展五年。近年来,按照省委“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总体部署和王国生书记“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具体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循化责无旁贷。
着力抓好重大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加强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这5年内,每年平均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经济林3000多亩。每年春季和秋季,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春季(秋季)造林大会战,大规模开展城镇周边植树造林、公路绿化、河道流域绿化、景区绿化、乡村绿化、宅院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造林近40余万株,经济林建设计划已全面完成。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整改落实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为契机,持续开展“美丽循化”创建和“碧水蓝天”“家园美化”专项行动,推进水、大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黄河主道和沟岔流域综合治理和重大项目后续生态修复,已关停10家砂石料场,停产整顿30余家砂石料场。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重视医疗机构废弃物处置,加快实施县城、重点集镇、工业园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排污管网等环保基础工程。开展环保执法活动,继续深化“抑尘、压煤、降耗”等源头性防控措施,确保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
实现从人口小县向民族团结进步大县的转变
循化县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县撒拉族有8.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85.6%;藏族3.04万人,占22.8%;回族10005人,占7.5%;汉族8671人,占6.5%;其他民族267人,占0.2%。县内有两大宗教,即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教群众达12.96万人,占总人口的97.15%,共有伊斯兰教清真寺114座,教职人员550人,藏传佛教寺院29座,教职人员802人,属于基本全民信教地区。
全力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近年来,把循化县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目标,以“五同”工程为引领,扎实开展“八进”活动,重点推进依法治理、思想引导、基层基础、宗教工作、社会管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引导干部群众强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意识,筑牢“两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特别是聚焦“婚丧嫁娶”,加强移风易俗工作。
撒拉族妇女的脱贫路
全面完成率先整县脱贫任务。近年来,紧紧围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这个目标,建立完善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统筹整合各类涉农和扶贫资金,落实“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0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脱贫攻坚,推广好农户入股分红、龙头企业带动的扶贫模式,加快扶贫产业园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致富产业,确保1600户5646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加大组织引导和扶持服务力度,持续推进“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新增拉面店200家以上,打造示范店30家,稳定输出劳动力4.9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积极引导拉面产业积累资本向多领域、全行业推进二次创业,实现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拉面经济” 实体向中高端餐饮企业转型。
不断扩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实施教育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28所中小学和6所幼儿园建设项目,完成55所学校教育设备及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和落实各类社会保险的提标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惠民便民举措,推进县乡村医疗场所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循化建设进程,努力减轻城乡居民看病就医负担。高度重视拆迁安置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落实好城乡低保五保、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保障政策,真正把民生底线兜稳兜牢。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全面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后续工程建设,并已建设棚户区改造5143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4000户。
实现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省战略的转变
5年来,循化县把“四个转变”发展新思路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自觉在省市发展的大局下思考问题,注重从事关循化长远利益的角度谋划发展,积极向国家省市发展的大战略、大政策、大方向靠拢,扎扎实实推进当前各项工作。
借力国省战略融入发展的时代潮流。利用撒拉族与中亚地区的历史渊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面向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地区的经贸文化、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鼓励循化籍企业实体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建立商贸往来通道、劳务输出基地和文化交流平台,加快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黄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引领省市加快开放步伐的桥头堡。高水平策划举办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国际篮球邀请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建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圈。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对口支援)的政策机遇,在产业发展、商贸流通、教育卫生、人才智力等方面争取帮扶。
循化景区骆驼泉
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城镇。5年来,按照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的定位,坚持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进,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突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统筹推动县城和集镇、园区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着力形成“一核两轴四心多级”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十里经济带”开发、棚户区改造,贯通“断头路”、建设城市文化廊道、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修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工作,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引水、增绿、亮化和美化工作。同时,抓住街子镇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机遇,依托省道干线乡村聚集带,突出地域和乡村特色,实施高原美丽集镇建设,建成36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冷水鱼养殖
5年来,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把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并进。
做强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循化县旅游资源独特且富集,可开发景点达92处,其中有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孟达天池、十世班禅大师故居、骆驼泉、红光村等景区,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5年来,循化县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并以“一带三区”为基本架构,以孟达天池为核心的旅游扶贫产业园、波浪滩景区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产业园等“六个旅游产业园”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波浪滩景区、撒拉尔水镇、世界吉祥万佛塔景区资源开发和黄河水上游乐项目建设,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旅游资源大县变成旅游产业大县,力争完成旅游发展投资5亿元以上,旅游接待人次每年平均增长12%,旅游收入增长20%。
做大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主的民族轻工业。这5年来,循化县把工业经济发展放到首要任务,加强因势利导和扶持培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农畜产品、特色旅游业纪念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内中小微企业数达到8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全县共注册商标355件,先后培育了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青海著名商标12件。同时,坚持“高新轻优”发展定位,加快建设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区建设,严格规划控制和企业立项审批,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全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10家企业入驻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培育孵化创业企业20家以上。
做精特色效益主导的生态农牧业。循化县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作物和“一核两椒”(即核桃、花椒、辣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有213.5万亩天然草场,近10万亩黄河库区水域面积。将“黄河彩篮”省级菜篮子基地作为引领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高效转型的重要载体,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在“沿黄三山三沟”梯次布局设施温棚、经济作物种植和传统作物种植,推动种植业向效益导向、特色为主、规模经营转变,全县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蔬菜总量达到6.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适度发展库区冷水养殖,新建和提升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个,新建50个家庭牧场,认定市级家庭牧场150个,建成现代生态牧场2个,全社会牲畜饲养总量达到131万头(只)以上,推动农牧业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五年来的循化变化,远远不止这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工业和农业、交通、卫生、教育、环保等各项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创造一处幸福、平安、和谐发展的新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