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參加“行走中國·2023年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郴州行”活動的海外華媒代表,走進長征故事“半條被子”發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紅色與綠意交相輝映,成為這裡最深厚的底色和最亮眼的風景。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衛生部駐紮在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她留下了。徐解秀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隨著“半條被子”故事廣為人知,沙洲村從2017年開始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遊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民俗廣場、紅軍廣場、田園綜合體……大批景點和配套設施紛紛建成,沙洲村變得更美了,鄉親們也因此吃上了“旅遊飯”。
年逾五旬的朱小紅是“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孫子,也是沙洲村第一個開土菜館的人。“餐館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接待了20多桌客人,加上我在村里擔任保安隊長拿的工資,去年家庭總收入達30多萬元。”朱小紅說。
但在幾年前,因沒有“一技之長”,朱小紅只能靠微薄的收入養家。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他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廚師技能培訓,練就了一手好廚藝,並利用自家房子開辦村中第一家土菜館。“過去是紅軍給我奶奶留下了半條被子,現在是共產黨給我家帶來了幸福的好日子。”
近年來,沙洲村依托紅色旅遊發展餐飲、民宿、土特產銷售、研學等產業,讓昔日偏遠落後的小山村變成火熱的紅色旅遊打卡地,創造了“紅色牽引,農旅融合,多元產業拓寬致富路”的沙洲模式。2022年,沙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萬元,比2020年增加約4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
“以’半條被子’故事為主線,當地深入挖掘紅軍長征途中在汝城發生的歷史故事,建成’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生動展現了紅色汝城各族英烈的光榮歷史。 ”郴州市委派駐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譚詩華介紹,依托陳列館、民俗廣場、徐解秀故居等紅色沙洲景區,村民種果子、擺攤子、開店子,發展農旅經濟,日子越過越紅火。
沙洲村革命遺跡星羅棋布,紅色底蘊深厚;古祠堂、古民居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瑤族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極富特色;果園菜園四季蔥鬱、瓜果飄香,這些都是助民增收的“富礦”。譚詩華介紹,村里組織規劃新建了135個攤子,供村民售賣土特產;發動群眾種植水晶梨、柰李等780畝;引導村民發展民宿、餐館、特產、電商、文創等店子48家,豐富旅遊服務產品,打開了致富之門。
走進沙洲現代農旅示範基地,這裡種植了柰李、小黃薑、水稻以及各類蔬菜,一碧千里,欣欣向榮。該基地負責人張有發介紹,通過土地流轉,沙洲打造了“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村民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同時還能藉助土地入股,拿到分紅。
同時,通過上引下聯,沙洲村邀請到各級農技專家等技術人才,開展送課上門、集中培訓等活動。2021年以來,全村共舉辦廚師、電商、刺繡、旅遊講解、糕點製作等各類培訓班50多場,培訓1000多人。如今,不僅400多名群眾家門口創業就業,沙洲村還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紛紛返村創業,並且帶動周邊村落共同致富。
目前,沙洲村正在建設“幸福新村”,辦理“幸福食堂”,打造“幸福節會”。為讓群眾住上新房,該村在後山上闢出一塊約32畝的平地,統一規劃建設48棟民居,首期動工的26棟有望今年底竣工;為照顧村里幾十位年滿70歲的老人,該村請來廚師,免費為他們和五保戶提供一日三餐,並提供一個月一體檢服務。沙洲村還通過舉辦詩歌朗誦會、組建籃球隊、開展春節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煥發內生動力。
“通過這幾年的改造和治理,沙洲村旅遊火了,產業旺了,百姓富了,村民們臉上時常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民風愈發純樸。”譚詩華表示,沙洲村將不斷豐富“半條被子”故事的時代內涵,持續鞏固提升沙洲紅色名片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讓群眾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完)
國際日報合作夥伴中新社湖南分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