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曾是共和国的最高机密 程老,一路走好!

题:他的名字曾是共和国的最高机密!以身许国铸核盾,程老,一路走好!

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他与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相熟。

默默奉献的壮年,他的名字成为共和国的最高机密。

白发苍苍的暮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为轮椅上的他授予“八一勋章”。

11月17日,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走完101载人生路,留下后人无尽的追忆。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殿堂求索 曾与“诺贝尔奖”擦肩

1918年,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一户经营纸张生意的人家。还未出生,祖父程敬斋便为他取名“开甲”,意即“登科及第”。

高中毕业后,程开甲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此时的中国硝烟弥漫,但书桌前的程开甲有幸遇到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多位大师,开始了严格的数理学习和科学精神的训练。

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完成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英国学者李约瑟亲自对文稿修改润色转交给物理学界大咖狄拉克教授。

遗憾的是,狄拉克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文章未能发表,程开甲也未对此进一步研究。后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当年粒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所测基本一致。

1946年,程开甲赴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有“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称的M。玻恩教授。4年间,程开甲结识了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在此期间,程开甲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超导理论研究,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回国!回国!

异国求学的生涯固然充实,可寄人篱下的滋味却并不好受。一次,他听到有人用英语说:我最讨厌黄油面孔的人!这句话刺痛了程开甲的心。

1949年4月的一天,程开甲看到一条惊人的消息:英国“紫石英”号军舰进犯中国长江,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满街叫卖的报纸,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消息。

当90多岁高龄时,程开甲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内心激动。他的手锤向桌子,哽咽地说:我当时看到的时候真是高兴啊!我们有这一天能够这样子的!

祖国的好消息让程开甲内心充满希望,他觉得,自己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他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务和高薪待遇,回到祖国。

临行之际,玻恩与他长谈,知道他决心已定,便叮嘱他:中国现在很苦,自己多买些吃的带回去。他感激导师的关心,但在他的行李里,全是工作所需的书籍和资料。

钱三强点将,他隐身“死亡之海”

1960年夏,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去干什么却不清楚。到了北京,他才知道,经钱三强“点将”,他被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

听完组织交给的任务,程开甲平静地说:“行!”从此,他隐身“死亡之海”罗布泊,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每次开展核试验,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甚至到最危险的爆心。

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程开甲和朱光亚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进行考察。这在世界核试验史上前所未有。

程开甲穿上防护衣,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和工作人员一道冒着40多度的高温,向已被爆炸波挤扁的洞口前进。期间一边观察询问一边嘱咐工作人员收集现场资料。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22年里,程开甲一直坚守在罗布泊,先后主持了30多次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试验。

秉承着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程开甲在核试验任务中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

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

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直到此时,这位隐姓埋名40载的中国“核司令”才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2014年,96岁的程开甲从习近平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站在了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

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之际,习近平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授予程开甲。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程老的一生矢志报国,让民族脊梁挺得更直!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老人,一路走好!

(来源 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