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30年,94岁仍“服役”,他说:为国家,无怨无悔!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带着算盘、计算尺,和29位年轻人,拉开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序幕;面对人才匮乏、知识空白,他“骑驴找马”,攻坚克难,研制出核心技术;为确保国际机密不被泄露,他隐姓埋名30年,青丝变华发,只给家人留下一串信箱号码……

他是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近日,黄旭华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是什么让他守口如瓶30年,父亲临终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核潜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来?是什么让一个花甲老人以身试潜,成为世界第一个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痴迷核潜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痴翁”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我要造军舰!”

1924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的梦想便是当医生,治病救人,继承父母的心愿。

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他一路从广东辗转到桂林。沿途目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让他不禁发问“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七一九所 供图

“学医可以救人,但不能救国。”颠沛流离的求学路,让这个海边少年萌发出科技救国的心愿,“我要造飞机,我要造军舰,抵御外来入侵。”

1945年,黄旭华如愿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在那里,他为日后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七一九所 供图

“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

“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黄旭华说,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工作中的黄旭华(左一) 七一九所 供图

当年,黄旭华和另外29人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他们由此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谈及研制核潜艇的过程,黄旭华总是充满自豪,他说,核潜艇设计之初,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成千上万核心数据的计算,现在看来,真是了不起。

类似的“土办法”黄旭华和同事们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

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基本一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旭华在现场 七一九所 供图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虽然造出了核潜艇,但黄旭华的步伐没有停歇。核潜艇是否具备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

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在极限深度,核潜艇任何部位承受不住深海的压力,将会艇毁人亡。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离极限深潜的日子越来越近,细心的黄旭华发现,参试艇里有人唱起当时的流行歌曲《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也许我的眼睛,再也不能睁开……”队伍中弥漫着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氛。

黄旭华心想,极限深潜试验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如果战士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任务,就更加危险。

已过花甲之年的黄旭华选择和潜艇官兵们一同下潜。

他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拿回来!

试验成功了!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深潜试验成功,黄旭华留影纪念 七一九所 供图

这一天,黄旭华等了30年。30年间,踌躇满志的青年,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

接受核潜艇研制任务前,黄旭华曾在老家短暂停留。母亲再三嘱咐,“过去你为了读书,越走越远,现在交通恢复了,生活安定了,我们也老了,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彼时,黄旭华眼含热泪,满口答应。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旭华和母亲 七一九所 供图

不曾想,这承诺30年都未曾兑现。

为保守工作上的秘密,父母最疼爱的三儿子只能化作一串信箱号码。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首次公开描写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中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句话让母亲坚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

她没有想到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她把儿孙们叫到一旁,只说了一句:“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

多年后,黄旭华的妹妹告诉她,母亲当时时常反复读这篇文章,每次都是泪流满面。

1988年,再次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父亲和二哥已经离世,90多岁的老母亲拉着黄旭华的手,只字未提“消失的30年”,只是不断念叨儿子幼时趣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旭华和母亲 七一九所 供图

说起父母亲,黄旭华总是眼眶湿润。“有人时常问我怎样理解‘忠孝不能两全’,我总是这样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旭华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七一九所 供图

“我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如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游弋深海40年后,光荣退役。而他的总设计师94岁的黄旭华依然在“服役”。每个工作日,他会抽出半天的时间整理资料,为年轻的科研人员答疑解惑。

(来源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