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情难却的乌式好客之道

异乡游,比风景更令人动情的往往是当地的民风民俗。记者走访的地区和国家中,热情好客的民族不少见,但像乌兹别克斯坦人这样盛情难却的真不多。记者认为,他们对外客的热情,好比当地妇女绚丽缤纷的衣裳,远远就让你感到放松和愉悦;又仿佛这儿璀璨不凡的建筑,让你对它充满感叹和敬仰;但更像这里骄阳似火的天气,让你的身心永远酥酥的、热热的。当然,最具说服力的,还是亲身经历。

热情好客的乌兹别克斯坦人。赵风英摄

记者到达旅游城市布哈拉,正值当地举办丝绸节,街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上前向我兜售明信片,我们的交流很快从明信片转到了其他话题:你是谁,你为什么在这儿等等。少年对我这个外客充满善意和好奇,非要留下10多张明信片作为我们“萍水相逢”的礼物,受宠若惊的我只在背包里找到一件汗水浸透的T恤,难为情地递给当中一人,他竟连连道谢,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到惭愧。

还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邻桌大叔看到有游人就餐,犹豫一会儿后终于忍不住来搭话。他反复强调自己英语差,但不妨碍我们愉快交流。“我叫阿迪巴,39岁,有三个娃,在财务部门工作,老家在邻省一个小镇,平时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他这串“自报家门”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虽然水平参差,众人都用英语秀了一把自己,说得竟比旅程首天的自我介绍还丰富!

在导游的帮助下,阿迪巴表示欢迎我们来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他与我们告辞并祝我们旅途愉快。大家正为遇到这样敞开心扉的人感到欣慰时,阿迪巴又回来了:左手一袋草莓,右手一篮樱桃,要“尽地主之谊”送给我们品尝。他说,天气热应该吃些时令水果清暑。盛情难却,我们只得收下这些清胃却更清心的珍贵水果。

最难忘的是在乡下和朋友苏菲闲逛,结果硬被路旁大哥拉到家中喝茶。我们被邀坐到床上,他端来茶饮、各种小吃、干果及糕点,最初的沟通仅限于手势。大哥儿子放学归来,兴高采烈地充当起翻译,我们庆幸一场“鸡同鸭讲”的茶话会没有变成尬聊。“我们的国家美不美?”“为什么你们没有结婚却一起旅行?”“为什么你的发型这么特别?”这些都是他们尤为关注的问题。这场聚会,开始还是和大哥夫妇四人品茶,随着一家人逐渐回来,坐床上又多了七婶八姑、三叔四舅以及几个叽叽喳喳的孩子。大家又说又笑又合影,好客的主人还分别给苏菲和我赠送了一条项链和一个陶罐。我们也有备而来,以一包欧式点心和一条丝巾作为回礼。说到尽兴时,大哥招呼媳妇去做抓饭招待我们,苏菲与我极力推辞之下才得离开,险些错过下午的参观。

随着旅行深入,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断遇到一双双好奇而善意的眼神,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你从哪儿来?”或者一次次主动的要求“能给我拍张照吗?”《环球时报》记者觉得,当地人热情好客有其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该国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上,民风淳朴,一直有注重与外客往来的传统。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世界不多的“双重内陆国”(本身为内陆国,周围邻国也是内陆国家),地理位置的封闭和对外开放时间较短让当地人对游客充满好奇,待人接物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