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智慧是否會取代生物智慧?
AI教父傑、諾貝爾獎和圖靈獎得主傑弗里·辛頓的主旨演講點亮《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暨人工智慧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
首次訪問中國的辛頓,寄希望於國際社會在“預防 AI 統治世界”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防止 AI 從人類手中奪走控制權。
1200餘位全球重磅嘉賓出席
為三天的《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於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展開。 作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盛會之一,是中國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的重要平臺。主辦方稱,今年大會以「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為主題,邀請了1200餘位全球重磅嘉賓齊聚上海,圍繞大模型與智慧體應用、算力新基建及大數據、智慧終端與具身智慧、AI+金融、安全治理等十大方向展開。
傑弗里·辛頓演講的核心論點:
數位智慧與生物智慧的本質差異 :用樂高積木類比AI的模組化思維,以「養虎為患」比喻人類與AI的不可控關係,強調AI的運作邏輯與人類不同 。
超級智慧的潛在威脅 :若數字超級智慧意圖控制世界,人類可能無法阻止,因其能通過欺騙和操縱人類獲取權力。
全球協作需要聚集共識,阻止人工智能取代人類。
辛頓坦言:各國不會在防禦 AI 的危險用途上進行合作,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戰略考量。 他寄希望於國際社會在“預防 AI 統治世界”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防止 AI 從人類手中奪走控制權。
辛頓提議,人類應當建立 AI 安全機構的國際社群,研究訓練 AI 向善的技巧。 這就好比,「教導孩子成為一個好人」與「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是兩碼事。
圖↑左3:「圖靈獎」首位華人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士、7/18在鳳凰北京中心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的姚期智院士是這場演講的幕後推動者。
AI無國界,全球合作是必然,中國已走在前列
姚期智院士在論壇現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AI領域具備獨特優勢、頂尖人才和豐富應用場景,目前中國AI領域發展迅速,正走在前列。 同時,人工智慧的發展具有全球性,其安全性關乎所有國家,未來的國際合作是必然趨勢,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保障。
圖↑辛頓、姚期智、斯圖爾特·拉塞、周伯文、傅瑩、薛澜等專家合影。
20 餘名專家聯名簽署發佈
AI 安全國際對話上海共識
據悉,在WAIC開幕前一天,身為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和人工智慧學院院長的姚期智院士,還參與組織了「第四屆人工智慧國際安全對話」(International Dialogues on AI Safet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斯圖爾特·拉塞爾(Stuart Russell),以及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周伯文教授等 20 餘名專家聯名簽署發佈了《AI 安全國際對話上海共識》。
技術分析
-
AI的理解能力 :大語言模型確實“理解”語言,且能通過數位共用(如“蒸餾”)高效傳遞知識,遠超生物智慧的頻寬限制 。
-
風險根源 :數字智慧的快速複製和協同能力使其可能超越生物智慧的演化速度 。
應對原則
-
全球合作導向 :呼籲國際協作確保AI發展以「向善」為目標,避免其統治世界 。
-
“仁慈AI”設計 :主張以人類價值為核心設計AI系統,使其服務於人類長期利益 。
警示與反思
-
時間緊迫性 :原預測超級智慧需百年實現,現認為可能提前到來。
-
倫理責任 :強調人類需主動引導技術,而非被動應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