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互鉴 为现代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亚洲文明互鉴

为现代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专访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

 [中宏网]  记者王镜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5月15日,媒体记者在大会新闻中心关注开幕式。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柬埔寨、希腊、新加坡、斯里兰卡、亚美尼亚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蒙古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大会,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相关活动。这也是今年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

会议前夕,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赵穗生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独家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

“和而不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继承

 中宏网记者: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京召开,您对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怎么看?

  赵穗生: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意义重大。亚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亚洲也是多种文明共存的地方,文明之间的和谐与冲突都需要很好地应对。

现今国际事务当中很多冲突究竟是一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冲突,这也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需要很好探讨的问题。

鉴于此,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之际值得我们很好思考。一是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处的问题。人民之间和谐平等相处,还是一种相互冲突,文明分出高下的共处。二是目前的国际社会遭遇大变局,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的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在此过程中很多冲突和矛盾,究竟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还是因为政治经济地缘冲突引起,都值得深思。

首先,我想谈一下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中华文明有它的独特历史与优势。当然,在与其他国家相处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世界文明、亚洲文明之间怎么样认识中华文明,我觉得这是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华文明拥有几千年的历史,非常具有文化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一种天下主义,普天之下皆可包容的文化。只要你能接受中华文化,不管是蒙古族,藏族、满族,不同民族都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中国人。

所以,中华文明的文化包容性非常强。中华文明提倡与世界和平相处;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冲突,以中庸、仁德治天下,不以霸权武力取天下、治天下,推崇以德服人。

从历史深处看,中华文明就拥有这样一种与世界互惠共荣、相互依赖的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如同费正清所言,“中华世界秩序”。其实,所谓,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所谓中国作为世界的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德治,在于天下归心、以德服人。

中华文明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结合体。所谓“和而不同”。在核心层面建立普世的中华文明观念的同时,包容其他文明以及多种民族和谐共存的这样一种文明秩序。

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当中,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净化,但始终以中华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文化习惯作为根基,而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并将中华文化传播给周围很多东亚地区的国家,实现文明互鉴的优良传统,包括越南,日本,缅甸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值得汲取的优秀文化传统。

正视传统才能推进文明互鉴

中宏网记者: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您对此怎么解读?

  赵穗生:大会主题是“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讨论中华文明与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时,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文化观念?

比如,有一些学者过度美化中华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和其他世界文明都是平等的,都有很多相互融通与可资借鉴之处。我们不能说,由于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热爱和平,与其他文明共存共荣,和而不同,所以,中华民族文明就高人一等,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每一个国家的文明,无论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都有它的长处,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有它的缺点和问题。比如说中华文明“天下”概念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所谓“天下归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等级概念。因为中华文明,他的农耕文明,考试文化、官僚体系等的发达,以及经济上的繁荣进步,在历史的某些时期甚至产生中华文明比其他文明高贵的意识。尤其历史上与周边畜牧民族的文明相比等,这就使得中华文化与周边各种各样关系的一些国家形成一种等级概念。

这些在费正清关于中华文明秩序当中说得很清楚。中华文明过去以内陆文明为中心。周围是一些游牧民族,外夷是所谓的海上国家。这些国家跟中国建立起一种不平等的所谓“朝贡关系”,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也是中国古代皇帝与周围国家的正常来往方式,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不平等的因素。

实际上,跟周围的国家就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不平等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一种唯我独尊、唯我独大的想法。这种想法在跟其他国家文明相处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或者是我接受你,或者是你接受我”的冲突。尤其是在19世纪跟西方文明相处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完全排斥西方文明的一些做法。你看这一时期的一些西方书籍,他们对中国15世纪到19世纪排斥西方文明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理解。

而且,尽管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提倡和平与和谐。但是,在历史上各种战争和争夺也从未间断。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不崇尚和平。其实,所有的国家、文明,包括罗马文明、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都如此。

因此,中华文明并不是说比其他国家的文明更加好战或者比他们更加和平。古代文明都有这样一个历程和方式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需求。中国历史从战国时期各种争斗以及和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随着一些新清史料的发现与新的研究成果所揭示,在中国人看来,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不恭敬。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还是要客观看待。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并不比别的文明优越,也不比别的文明低下。他跟别的文明其实是平等的。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共性”,正是今天实现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互鉴的文化根源。

“文明冲突”毋宁说是经济政治利益冲突

 中宏网记者:这几天,一名美国官员发表所谓“中美文明冲突论”——“我认为,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我们将第一次拥有一个非白种人的大国竞争对手。”此言一出,立刻被美国媒体认定为“种族主义言论”。您对这种文明冲突论怎么看?

  赵穗生:文明之间的冲突肯定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历史传统,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虽然有“和”的方面,但也有“差异”乃至冲突的方面。

但是,我的理解从当年中华帝国的清朝被西方列强击败到新近的国际冲突,我不觉得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多年以来,包括很多中西方的研究,都认为19世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冲突,也就是鸦片战争所代表的百年耻辱,是代表两种文明的冲突,即,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扩张型文明,或者基督教文明等,和中华文明的和谐文明的冲突,或者说是中国式的一种等级制文明,与现代的国家文明,一种建立在主权平等,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上的一种国际秩序与中国所代表的传统国际秩序的冲突等。

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虽然中国和西方有文明冲突的方面,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和政治利益之间的冲突。

历史上,西方国家,至少欧洲国家进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潜在的市场、潜在的发展机会所吸引。他们很多年从丝绸之路开始,就希望跟中国做贸易,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闭关锁国,没有能够接受这些经济贸易交流,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时期。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英国工业革命以后,需要寻找贸易地,寻求全球贸易之间的平衡。他们跟中国发生鸦片战争最主要的根源,很大程度是希望通过鸦片贸易获得贸易和经济上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文明冲突并非最主要的,更多是经济政治利益之间的冲突。

所以,中国被战败,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所谓的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讲是平等的,但是从内容看是不平等的。因为,签订条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够签订条约,但是,这些条约是城下之盟,内容对中国非常不利。

从这个角度讲,也确实是不平等条约。所以,这正是一种利益上的冲突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就是要求改变或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要求中国站起来,重新富强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关系。

文明互鉴为现代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中宏网记者:去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类似这样的文明冲突论绝非偶然。在当前形势下,您对务实推动中美之间文化交流与对话,积极化解中美贸易摩擦,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有何建言?

  赵穗生:就历史而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获得的独立主权,经济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有些人把东西方冲突归结为孔教文明和美国基督教文明的冲突。这是非常简单、片面的。最近的“中美文明冲突论”,反映了这种认为文明要分高下,文明之间很难包容,尤其是文明各自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会冲突的观点。

我认为,首先这位美国官员的观点没有道理也没有根据,而且,他不代表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或者决策层的主流想法。因为中美之间当下所面临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按照中国自己的利益,按照中国自己决定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一来,和美国或者西方一些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觉得这是对他们利益的一种侵犯。在这种格局之下,甚至于这些人把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看成一种“零和”的游戏,认为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就必然是这些国家的损失,这些国家的衰落。

所以,这种利益上的冲突,至少从观念上讲对“利益冲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美之间以及目前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冲突。

尤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他作为一种商人把这种利益关系更加简单化,更以交易型的领导风格对待中国。这些做法也导致冲突的复杂性和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预测性。

但是,从总的方向讲,中国和美国,中国和西方国家冲突,根本原因是一种经济和地缘政治原因。在这个背景之下,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或者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对话就更加重要。文明互鉴对话,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大家可以协调各自的利益。

而且,实际上在很多问题上,源于各自对对方利益的片面认知,诸如,美国认为中国现在挑战美国,中国要取代美国,所以,很多美国人对此很担心,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也不完全如此。

所以,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尤其是亚洲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践行多种文明相互间的对话,将为今日世界文明与现代国际关系树立典范,也给今日世界国际关系发展提供新方向。

让世界各个文明之间互相了解,和谐共存,不要把任何一种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也就是各个文明之间平等和谐相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在此文化背景之下,推进对话理解,协调各方经济和政治利益,如此,世界将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

【人物档案】赵穗生,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正职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美国委员会董事会董事,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中国政治、中国周边关系、中美关系、区域合作。

责任编辑:王镜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