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武汉医院物资真的紧张吗?护士长回答:是的

 

记者实地探访|武汉医院物资真的紧张吗?

护士长回答:是的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影响有影响力的你。和我一起拨开迷雾,追寻真相,守望时代。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本刊记者/周群峰 摄

1月25日,大年初一,“封城”下的武汉,小雨绵绵,路上人车稀少。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医护人员们无暇过年,依旧忙着照顾科室里16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症患者。

在该科室一名护士的指导下,《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花了20多分钟穿上专业的防护装备,包括N95口罩、面屏、头套、手术服、连身式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面屏、防护鞋套与两层手套。

刚穿上这套装备时,人有点憋得喘不过气来。旁边的护士说,他们刚开始穿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过几天就适应了。

护士长马晶解释说,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这些装备连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也不会用。“平常工作时,我们就带个口罩,穿工作服就可以了。以前也会准备这些装备,但只是每年开箱检查一下,看是不是在有效期之内。”

“一个危重患者转出,三四个患者排队进来”

在中南医院ICU病区内,77岁的老太太李阿珍(化名)带着口罩,躺在病床上,看上去,瘦小的身体还是比较虚弱,但是意识很清醒,精神状态还不错。护理人员正在为其整理着被褥。

李阿珍说,1月初,她有些咳嗽、发烧,体温升到38.5℃。因为自己平常很少生病,也没太在意,吃了一个星期的感冒药没见效果,就到附近诊所打了几天吊瓶,仍未退烧,喘气也变得些更加困难。儿女带着她去附近的几家医院救治,都不肯收治。1月20日,李阿珍被家人送到中南医院,经过诊治,这几天病情已趋于稳定,体温也降到了37℃左右。

 

目前,中南医院正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16名,本刊记者正在采访其中一位患者。 拍摄者/高光华

目前,包括李阿珍在内,中南医院重症医学隔离病房里的16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全部都是中老年人。护士长马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床位非常紧张,危重患者每转出去一个,后面就有三四个人排队进来。

目前,该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实行三班倒,每次值班时,有十几名护理人员、两三名医生。护理人员除了负责为患者喂药,整理被褥等,还要负责病人的吃喝拉撒。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从中南医院传出的。1月22日,中南医院宣布,他们用移动心肺仪(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属湖北省首例。

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该患者已转入感染科隔离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但是,他强调说,ECMO属于抢救性措施,并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在此次疫情中,只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是在对患者做了很多尝试都无效的情况下,病人在24小时内可能有生命危险时才用到,目的是保证病人不会因缺氧而死,为进一步治疗留出时间。”

该科护士介绍说,针对此次疫情,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培养、尿培养等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1月23日,武汉市为应对发热病人无序就医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开始实行发热病人集中就诊的“7+7”模式。所有体温在37.3度以上的发热病人需先到7家定点的二级公立医院就诊,同时安排了7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这7家定点医院。按该模式,中南医院对口帮扶的医院为武汉市第七医院。

中南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南医院已经派出六七名医护人员进入武汉七院帮扶。“7+7”模式实行后,除非急诊的病人,中南医院不再收治普通发热的患者。这样能缓解床位紧张问题。也能减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一名医护人员称,目前武汉七院有300多张床位,但仍满足不了需求。医护人员也是高危人群,有症状也要及时排查。如果一旦感染后,就会进入专门针对医护人员的病房救治。

比物资紧缺更令人不安的,是医务人员感染

疫情爆发后,医疗物资紧缺,让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有些担心。

马晶说,“我们的口罩都快弹尽粮绝了,但我还是得必须按时发给护士,全力保障大家的安全。

据介绍,在这里工作,穿上手术服后,必须再穿一身防护服。还必须带两层防护手套,第一层要确保始终不离手,第二层按需要及时更换。这样一套全身装备大约需要200多元,医护人员穿一次大约也需要20~25分钟。穿的时候一定得规范,不能着急,因为稍有不慎,就把自己暴露了。

马晶所在的科室,现在保守估计每天也要用100套防护服。这里的库存能保证用到正月初七左右。有时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都得给他们准备一套。所以现在也在尽力节省,前段时间,有记者要过来采访,“为了节约装备,我也只好婉拒。”

按照规定,专业的防护服、口罩等装备按要求4小时更换一次。马晶要求护士,为减少消耗,工作前要尽量少喝水,否则上一次厕所,就得重新换一次装备。但事实上,在ICU里,护理团队体能消耗很大,又得需要大量补水。

物资短缺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恐慌感。马晶称,她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让同事尽量省着用。“在新的物资进来之前,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而物资什么时候来,我也不知道。”

马晶的一个同学在武汉市某周边城市的医院上班。几天前,这名同学给马晶发微信说:“我们物资更紧缺,我们几个人不得不共用一套防护装备,而且只能优先提供给管理高度疑似病人的医护人员使用。

看到这条微信,马晶都要流泪了。“我们有时候,在穿脱这套装备时,操作稍有不慎,都会造成交叉感染,更何况几人共用一套。”

大年初一上午,有朋友给马晶发来春节问候微信时问,医院物资真的像外界说的那么紧缺吗?马晶只回答了两个字“是的”。

在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收治危重患者的科室,防护服等物品的供应相对还充足一点。其他临床科室则因物资匮乏,加上患者还未确诊,即便医护人员去医院设备处申请,也不一定能得到。马晶说,设备处要首先确保重症医学科的需要,但实际上院内其他科室的风险也很大,因为那里也有疑似病例。

中南医院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疫情爆发以来,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企业来电,咨询如何捐助。院方对这种善举非常感谢,但并非所有捐赠的物资都能用。“医护人员使用的物资,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有些物资即便捐赠过来,医院也未必用得上,还造成资源浪费。”

与工作强度大、医疗物资紧缺相比,医务人员感染才是最让团队不安的因素。目前,已有多家医院爆出医护人员感染的案例。马晶说,虽然医护人员保护措施专业,但是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导致自身感染。

“不要为我担心”

马晶在中南医院ICU已经工作了十余年。科室原共有30名护士,疫情发生后,人手不够,院方从其他病区紧急调配,现在增加到44名。然而,马晶说,紧急调配来的护士,没有ICU科室工作经验,“一些专业的护理工作,还是我们在做。”

疫情爆发之初,马晶每天早上6、7点钟出门上班,晚上10点左右回家。后来,因担心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健康,从1月8日起,她就主动自行“隔离”,住进了医院。医院负责订饭,住宿就在值班室。“我们一线的护士,看到我在这,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能够让他们更安心地工作。”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令马晶感到体力透支。科主任彭志勇担心她抵抗力太差,就把她赶回家休息。可是马晶在家里待了2天后,因病房实在缺人手,又重返工作岗位。

彭志勇说,疫情发生以来,该科室每人每天工作差不多12个小时。现在,该院重症医学科很多医护人员不得不实行“白+夜”的上班制度,即一天只休息8小时,其余时间都上班。过去,马晶和同事们也经常这样加班,但现在不同的是,需要穿着闷人的防护服长时间工作。

大年初一早上,马晶给家中7岁的儿子打电话。儿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妈妈,马晶却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以前每年春节也常值班,但是像这样有家不能回,还是第一次。同事中,有很多人的家人不在武汉,我一家老小虽都在武汉,却也有家不敢回。”

马晶说,很多同事有时都说自己不想从事医护工作,只想平平安安上个班,但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不会有人逃避。现在没人能预测,这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参考非典持续的时间,我们也做好了与这次疫情奋战半年的打算。”

采访时,护士程慧拉着记者合影,做出胜利的姿势。她说,“希望这张照片让家人亲友们看到,让他们不要为我担心。”

 

武汉中南医院护士程慧拉着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合影,做出胜利的姿势。 拍摄/高光华

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