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為什麼這麼紅?人民日報海外版前總編:她的《日记》有新闻、有观点、有幽默。

人民日報海外版前總編
詹國樞
(码字工匠老詹)
在社交媒體撰文分析
方方日记之所以走红
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三大需求

有新闻,满足了人们的新闻需求

有观点,满足了人们的宣泄需求

有幽默,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在疫情肆虐人类的日子里
无疑是人们憋屈心理的一种宣泄

【國際日報*亮點國際新傳媒摘編】

以下是原文分享:

近些日子,武汉作家方方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

每天清晨,她都要写一篇《封城日记》,发到网上。

人们争相阅读,

阅读以后,还纷纷传给他人……

几天前,《今日头条》曾派人拉她“开号”,第一篇文章刚发出,短短几个小时,阅读量便过了2000万!

这把只擅长写小说、一本书能卖几万册就算不错的方方给吓坏了!

她简直不敢相信,网络竟然有如此魔力!

她有点怕,曾说算了,不写了。

然而,禁不住那么多人等着看她的日记,她又坚持下来。

一天一篇,篇篇走红!

方方为什么这样红?

稍加分析,她的《日记》,有三个特点。

其一、有新闻。

方方居住武汉城区,新冠疫情袭来,她也被“封”在家中,半步不能出门。

人虽不能出门,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亲朋好友从网上传来的,却有不少,都是些奇奇怪怪、匪夷所思、令人胆战心惊的各种里巷故事。

方方会在日记里,将头天知晓的这些故事,绘声绘色,讲述出来。

以我们新闻人的眼光,这些故事,就是新闻。

人们把它看成是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疫情战报、前线见闻之类“正规新闻”之外的一种补充。

这种补充,因为出自一个作家之手,所以或许会更加贴近实际,更有烟火味,因而也更加真实。

此时,方方成了来自武汉前线的一个特殊新闻人。

其二、有观点。

说完新闻,就要点评,议论议论,说一些观点。

方方是个直爽的作家,多年闲散惯了,嘴上更不会有一个把门的,咋想咋说,心里想些什么,便会直统统地说出来。

这样的“评论”,或许不大正规,用语不甚规范,有时还有点小激动,要发发牢骚,骂骂娘。

但是,这样的评论,恰恰更真实、更直白,让人听起来也更痛快,仿佛说出了自己想说又不敢或者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

在疫情肆虐人类的日子里,这样的评论,无疑是人们憋屈心理的一种宣泄。

其三、有幽默。

人类离开幽默,便会变得苦闷。

作家都是有幽默感的。

方方这样的作家,从小在武汉长大,里巷里玩耍,习养了武汉人那种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啥事都要问个么子事,都要弄得有点意思的品格。

于是,她的日记,也就写得兴味盎然,时不时让你哈哈一笑,莞尔一乐。

生活虽然是艰难的,有眼泪的,虽然天天见到生离死别,听到一些匪夷所思令人气愤的事情,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或者一笑了之。

在方方的日记里,每天都有一些段子,一些引人发笑进而令人深思的民间故事,她浸润在字里行间那种开朗和幽默,会深深地感染着她的读者。

老詹搞了多年搞经济报道,晓得一个经济学基本定律:价值与需求成正比。

方方日记之所以走红
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三大需求

——有新闻,满足了人们的新闻需求。

——有观点,满足了人们的宣泄需求。

——有幽默,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造就了今日网红方方。随着疫情平息,人们生活复归平静,方方的热度,必然渐渐冷去。作为一个作家,新闻和评论功能,已不重要,她需要拿出优秀作品,让人们认识又一个不一样的方方。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省彭泽县,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篇小说《风景》、《桃花灿烂》、《奔跑的火光》、《万箭穿心》、《民的1911》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作品多次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小说年会排行榜、《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政府奖、湖北屈原文学奖等鲁迅文学奖、国内重要奖项。方方的《万箭穿心》荣获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