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醫護的戰「疫」生活,有種「強烈的不真實感」。

「我們像電影裡枕戈待旦的女兵,聽著布穀鳥的叫聲數著敵軍的腳步……前車可鑑,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吸取紐約的教訓,讓這裡不變成下一個紐約。」
美國舊金山灣區一位華人醫生的《戰疫日記》近期在網上連載,在描述加州醫院的「備戰」狀態時,作出上述描述。(國際日報*亮點國際新媒體摘編)


日記的作者黃醫生任職於灣區一家醫院的住院部,她所在的醫院服務廣大的北加州鄉村地區,醫院已經接診過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案例。 3月18日,黃醫生收到一個高度疑似患者,這位35歲農民的所有症狀都與新冠肺炎吻合,“典型得就跟教科書一樣”,再加上患者沒有慢性疾病,黃醫生和傳染科醫生都認為,基本可以確定這位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

當地時間4月3日,紐約布魯克林,一名醫務工作者走向自己上班的醫院。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黃醫生馬上警告護士,要保護好自己,可能真的是“狼來了”。他和同事們決定按照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這位患者。

“真的遇到了確診病例,你是不會恐懼的,怕的是你不知道病人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黃醫生說,“我一看這位病人的病歷,就有數了,我們就格外小心,做好防護。”

黃醫生說,因為輕症病人不再去醫院,一些手術也被延期,醫院現在的病人比平時大幅減少,暫時不需要那麼多醫護人員。另外,醫院判斷,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峰期一定會來。因此,醫院決定讓部分醫護人員回家,空出資源,準備打一個“伏擊戰”。

因為接觸過高度疑似患者,黃醫生也曾在家自我隔離。黃醫生告訴中新社記者,在其生活的華人社區,朋友們的舉動讓她十分感動。有人會把捐贈的醫療物資放在黃醫生家門口,與站在陽台上的老友打聲招呼便轉身離去。黃醫生說,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黃醫生說,一位紐約的醫生朋友在電話裡告訴她,紐約的狀況“太慘烈”,實在無法平靜地向媒體描述自己的經歷。黃醫生的這位好友迎頭撞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兩週,自己經歷了從首位病人入院到一夜搶救10多位病人的過程,這兩週像活在“黑客帝國”裡,“有種強烈的不真實感”。

這位紐約的醫生說,頭一兩個病逝的病人,給了自己巨大的衝擊。此番一線經歷,令她“職業信心受到嚴重打擊”。醫院已經有心理輔導團隊在待命,隨時為同事們提供幫助。

她還說,紐約的醫護越來越短缺,小兒科、外科以及精神科等科室的醫生都被拉上前線,越來越多的志願者也奔赴紐約這個“主戰場”。

黃醫生告訴記者,與好友沒有談太多防護品是否足夠的問題,因為她知道,不管防護品夠不夠,醫生都不可能臨陣脫逃。

在斯坦福大學做醫學博士後研究的劉知秋說,斯坦福的所有留學生,以及矽谷很多科技公司的華人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保險都與斯坦福醫療系統掛鉤,一旦系統的醫療物資出現短缺,部分華僑華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在家上班”之後,劉知秋成為斯坦福醫療系統的志願者,幫助該醫療系統募集、採購以及分類管理醫療物資。

疫情在美國暴發後,全美醫療系統均面臨著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而廠商、經銷商能快速提供的設備又非常有限,劉知秋和同事們正打算購買二手呼吸機,維修之後投入使用,解決目前設備短缺困境。

同在舊金山灣區工作的關詠芝是伯林格姆市一家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她所在的醫院是灣區治療新冠肺炎的重點醫院。關詠芝說,最近,居民們都盡量不來醫院,來的都是病情嚴重的人。平時1位護士可以照顧4位病人,現在只能照顧1位。

關詠芝工作的醫院實行“三班倒”制度,每組醫護人員由3位醫生、15位護士,以及多名技術、藥科等工作人員組成。平時,她每週只要工作4天,但最近,很多同事病倒,其中就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這導致很多護士需要加班。上個星期,關詠芝就工作了7天。

關詠芝說,現在,整個醫院都在做最壞的打算,“前車可鑑,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吸取紐約的教訓,讓這裡不變成下一個紐約。”

“我們也是普通人,面對未知的危險,害怕是一定會有的,但是,職業使然,我們不會因為病人感染病毒而不去照顧他們。”關詠芝說,“在危急時刻,我們會忘記自身安危。”

關詠芝坦言:“每次上班都有很大壓力,不想有病人在我們手上發生不幸。但是,如果我們不上班,誰來幫助他們呢?”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