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疫情考驗,留學到底還值不值?留學生的大賬和小賬……

2020-04-02 新1.png(中新網)都知道當前歸國機票一票難求。想必很多留學生是單程機票,歸國不再離去。同時又有很多孩子收到歐美大學的offer,正在兩難之間。有道是,有人漏夜趕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而更多的人則在備戰高考。

2020年過一小半,我們的行為方式正從“疫情前”切換到“疫情后”。有時摘下口罩反而感覺在裸奔,總覺缺点啥。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講的高牆,一開始你痛恨它,然後你習慣它,等相當的時間過去後,你就會依賴它。這就叫體制化。

這邊口罩還沒摘利索,那邊世衛組織就警告說,疫情秋後將會再來。看來只有兩個季節:戴口罩的季節和不戴口罩的季節。

比口罩更嚴重的改變是“新冷戰”。2014年,一位領導人在中美高層對話時說過一句話:中美是全球經濟的伙伴,而建立體系和規則的是美國。但現在,時過境遷,美國正式把中國列為主要竞争者。貿易戰之後的是輿論戰,科技戰,金融戰,還有人才戰。

特朗普政府下令驅逐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並對中國留學生的學科將嚴格限制。
那我們還送孩子出去干嘛?
最近一位朋友終於決定不打算送孩子留學了,雖然孩子是物理尖子生。很多粉絲問我到底是移民愛爾蘭好,還是希臘好,主要考慮的還是其中更利於孩子教育。

為什麼要留洋,這個問題中國人恐怕思考了一百年,從當初的看世界,師夷之長技,到現在的學習人家的思維方式。為什麼美國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能支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陳志武提醒說: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只要花費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如果看做一場通關遊戲,那應該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样的人,而中國教育的悖論是:一方面,學生普遍被認為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是在數學,物理等學科領域超乎乎尋常;另一方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又乏善可陳,難怪有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歐美的教育重點就是讓你認識到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样的人,并建立信心。这正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所缺乏的。

據教育部門統計,中国海外留學生總人數160萬人,目前尚在國外的留學生大約140萬人,其中美國就有41萬人。一直以來,中國留學生遠涉重洋,負笈求學多是為了報效祖國,可如今一些人却说什麼“建設國家沒有你,千里投毒你第一”。但他們不是祖國的包袱而是寶貴的財富。50年代初,先後搭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迴國的就有錢學森,梁思禮,華羅庚,朱光亞,王希季,師昌緒,郭永懷等24位大師級人物。

今天回國避難的幾十萬留學生有沒有未來的錢學森,華羅庚?可能未來很多年裡,在一些高精尖技術領域,還需要很多批留學生背井離鄉去海外取經。這是留學生對這個國家的貢獻,也是全民族利益的大賬。

此外還有每個留學生家庭的小賬:到底留學值不值?花一兩百万賣房的錢供小孩出去,現在有的孩子只落得個“去中專,學麵點”之類的職業生涯,,看起來當然不值,但太多家庭還是讓孩子出去。因為除了中國,這個世界還有其他60億人,他們和你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不一樣,而你要與之共同繁榮,知己知彼。這些,不走出去,你就永遠學不到。

2020-04-02 新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