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今天,以国家名义,向英雄致敬!向每一位战疫者致敬!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已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
这枚以“共和国”名义颁发、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章,钟南山受之无愧。
他是“士之德才盖一国”的国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作为国家医疗与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与其他几位院士专家赶赴武汉,与前期派驻前方的工作组共同研判疫情形势,为中央提出决策参考。1月20日,他代表专家组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声,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疫情走向的研判,成为国人心中的“风向标”和“定海神针”。
在面对境外少数政客和媒体别有用心地抛出所谓“瞒报论”时,他霸气回应“我们不需要向他们解释,我们用事实说话!”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他掷地有声:“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功绩卓著。疫情期间,他敢医敢言,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9月3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共同主席在成员国吹风会上宣布了专家组成员名单,钟南山入选,他在耄耋之年又被赋予新的身份。
他是持枪在前、冲锋陷阵的战士。在非典疫情期间,他就不顾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工作,彼时已67岁的他曾连续38小时未合眼,因过度疲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年1月18日,他成为最早的逆行者,从广州赶赴武汉。因为春运期间票已售罄,他被安排在餐车里。那张他仰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尽显疲态的照片,至今仍让人见之泪目。
他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他在网上教人如何正确摘口罩的演示视频,被网友评价为既“专”又“萌”;因老伴李少芬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女篮国手,同样爱好运动的他自称是“篮球女婿”。在他担任疫情防控指导的CBA赛场,他成为“追星族”,对中国篮球名将如数家珍;他在谈到与他同龄妻子时的羞涩和腼腆,让网友直呼:“吃到最甜的‘狗粮’”……
他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他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医者仁心,以及生活中的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让“偶像”“男神”的称谓不再受职业和年龄的限制——“追星当追钟南山”成为全民共识。
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中国速度”建造时,网民将他与之相提并论,称“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疫情初期,一首“不动谣”在网上广为流传,其最后一句“钟南山让动才能动”,于诙谐中传递出民众对他的依赖与信任。
钟南山哭了、钟南山笑了、钟南山的“萌”、钟南山的“羞涩”……他的每个微表情都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各社交媒体的热搜“爆款”。3月,他被个别居心不良者攻击,引发全网愤怒。“您守护国人,我们守护您”……民众隔空声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他还介绍了他名字的由来。1936年10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有座钟山,所以父亲给他起名“钟南山”,“希望我像大山一样历经风雨依然屹立”。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时,年逾七旬的他逆行出征,写下“请战书”提出中医国家队进方舱医院;在抗“疫”前线,他力推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病人救治,并交出靓丽的答卷;在武汉因劳累胆囊炎急性发作,他摘胆不下火线、坚守江城。
他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在得知自己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张伯礼一气呵成地填了一首《清平乐 人民才英雄》——“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武汉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谈到一线医务人员,不幸牺牲的英雄,以及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这位年逾七旬的学者数度落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沾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光,沾了中医药的光”。
从这场全民战“疫”开始,张伯礼便力推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肺炎救治。“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刚到武汉时,疫情严峻,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等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严格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四类人中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在中医国家队进驻的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张伯礼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
因连日劳累,张伯礼在武汉一线救治期间胆囊炎发作,不得不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但数天后,他便再度投入紧张的工作,并笑称自己把“胆”留在了武汉,这下与武汉人民更加肝胆相照了。武汉市民则给他取了一个称号,“武”胆英雄。
经过数月奋战,张伯礼团队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医国家队进驻的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中旬开舱,3月10日休舱,共收治病人564人,所有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张伯礼等中医药专家的推动下,6月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20世纪60年代末,医学院校毕业的张伯礼来到渤海之滨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那段经历使他真切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也见证了老中医用普通的中草药配方为百姓治疗病痛,并取得了切实的疗效。
后来,张伯礼考取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在岐黄之道上深耕探索。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张伯礼取得了众多成绩并身兼数职,然而他的初心从未更改: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深知基层诊疗困境的张伯礼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高全科医生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用更严格的标准和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并提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直报系统进行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就展开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制定中国首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此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中医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并历时8年完成30多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推动了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
张伯礼认为,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改变中医就是老先生“问诊号脉开药汤”的刻板印象,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
此次疫情期间,张伯礼与其科研团队又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首次完成多中心大样本新冠肺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首次总结了中医药对新冠肺炎临床疗效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经验和现代化的组分中药高通量筛选,成功研制了宣肺败毒颗粒,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在中国推广应用。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了几十年的张伯礼明白,要想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医人才是关键。
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近20年间,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还捐出各种科技进步奖的奖金400余万元人民币,在学校设立基金,资助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我的最大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越我的学生”。他说,当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希望通过新一代中医药人的努力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获颁奖章。
他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之眼”。在这里,身患渐冻症的他带领团队以近乎极限的工作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诠释了自身生命的无限可能。
时间倒回至2019年末,金银潭医院收治了7名发热患者。这7人与此前张定宇了解的一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症状相似,那名患者当时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验证,感染了一种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
派团队接诊这7人时,他反复叮嘱务必做好二级防护,出动专用负压救护车。“每名患者单独接送,一人一车,不要怕麻烦!”把患者陆续接入医院已是深夜,张定宇的双腿止不住颤抖。
张定宇指导团队采集了7名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火速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检测。这不仅为中国抗疫提供了病原学方向,还为临床救治与疫苗研发争取了时间。
随着病人数量激增,医院病区从一个扩充到一栋楼,三栋楼。医院174名医生、438名护士全部投入一线,除了诊疗,他们还要负责病人的衣食住行、清理医疗垃圾。
张定宇在其中统筹调度着一切,他6点起床、次日凌晨1点睡觉。好几个夜晚,凌晨2点他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
农历除夕夜(1月24日),他收到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将空降武汉。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赴金银潭医院。
“天将神兵!”张定宇激动不已,立刻召集人马,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准备。彼时,他脑子里的弦已紧绷了近一个月。
在同事眼里,张定宇是一个雷厉风行的院长。如果没有疫情,他们不会知道他正在与渐冻症斗争。这是一种目前无法医治的罕见病,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逐渐失去行动能力,最后因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在金银潭医院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上,张定宇向大家向大家公开了自己的病情。
“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抢回更多患者。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力起身,一跛一拐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由张定宇主导,金银潭医院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比如在病房里尽量多地匹配氧气面罩、体外膜肺氧合等手段。还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鼻导管氧疗、高流量湿化氧疗等疗法。
大部分患者康复后,体内都会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可有效杀灭病毒。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的前提下,采用这种特免血浆制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患者存活的机会,也可为医生的救治争取更多时间。
在张定宇呼吁下,多名治愈患者捐献了血浆,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康复者血浆治疗”也随之被写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2013年,张定宇调任院长时,面对当时并不景气的金银潭医院,坚持要做出个模样。6年来,他引进先进设备,以“特种兵团”装备团队,时常考虑如果突发传染病,金银潭医院能不能顶上去?
在这次疫情中,紧急搭建负压舱、转运病人,他的团队驾轻就熟;及时安排病区,医院展现出海绵一般的吸纳力;上马应急科研攻关,多年建造的平台承担了多个临床研究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金银潭医院救治了包括多名重症、危重症在内的2800余名患者,仅9名医护人员感染,且全部治愈。
“脚迈不开”“确实感觉累”,张定宇从不回避自己的病情。当被问及为何一再坚持时,他反问道,“以后我会被困在轮椅上,为什么现在不多做一点呢?”
如今,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存的情况下,张定宇丝毫不敢放松,他说,秋冬季疫情可能出现新情况,必须随时做好准备。
开学季,他与钟南山等人为全国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脚步更加蹒跚的他笑着告诉大家“我努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
张定宇常出门吃早餐,一碗牛肉面,来个面窝,就觉得特别幸福。“为了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说。
2020年2月26日是陈薇54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由她领衔的团队研制的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上级领导向她发来生日祝福,“我当时回答就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站上国家最高荣誉台。从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到研制新型疫苗,陈薇与团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此番中国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将实验室搬到了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
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陈薇团队迅速搭建核酸检测平台,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检测时间,迅速形成日检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薇说。
虽然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让病毒“难以遁形”,消灭新冠疫魔仍需要疫苗这一“终极武器”。在抗疫前线,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向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发起了冲锋。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当时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品种。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
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在近日的一次媒体专访中,陈薇透露,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有效覆盖。
此外,陈薇团队还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强效候选药物,也为新冠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北京时间6月22日22时,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结果。
“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在这个时候,应该说能够想到的、能够做到的,都用上了。”陈薇慨叹,科研团队一直处在“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状态下,此次赶赴武汉也并非她第一次带领团队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未发生一例感染。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率领团队赴非洲大陆远征病魔,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型疫苗,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鼠疫、炭疽、埃博拉……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与毒共舞”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即便如此,在陈薇看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还是与以往有些不同。她在受访时说:“一个团队的定力,对我们自己技术的信心,还有对国内外法规的了解,是我们能走到今天,不大一样的地方。”
陈薇曾说,在生物安全领域,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她看来,生物安全的防护既要做到“对已知病原有手段”,还要“对未来疫情有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案,希望将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迅速惠及普通百姓。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她与科研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不负这个时代,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