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大: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

 【 国际日报讯】(记者黄光荣 黄洁静)  当下,全国驻村第一书记正日以续夜的战斗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第一线。同时,一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精准脱贫大决战,在宁明县丛林峻岭山水间打响。

9月10日这一天,担任广西宁明县桐棉镇那却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博士生黄文龙,像往日一样天蒙蒙亮就到种植养殖基地与村民一起劳动,传授科普知识,或到壮乡瑶寨电商平台助力当地土特产品促销,一心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着想,日夜奔波操劳。同样,担任桐棉镇琴清村第一书记的齐鹏程,上午刚检查完村委党建工作和“农家书屋”文化设施建设;下午又赶回琴清村小广场组织村民彩排,以唱山歌的民俗传统文化,歌唱党的富民政策,决胜全面小康;晚上组织村“两委”干部开展专题学习,以最佳业绩迎国庆节的到来。在该校几任第一书记的接力努力下,琴清村被评为自治区级五星级基层党支部、崇左市“脱贫攻坚红旗村”,并被命名为崇左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彩排唱山歌迎国庆 黄光荣 摄

他们都是来自南宁师范大学的“70、80、90”后、品德兼优,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更是涉及全国人民奔小康的百年大计”。南宁师范大学扶贫办专职副主任韦林东激动地说“我们接到上级下达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后,选派最优秀、有作为、勇于担当的年轻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2015年初,南宁师范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感,担负起定点帮扶广西宁明县桐棉镇、那桐乡等六个贫困村496户的扶贫攻坚任务。这两个乡镇属于广西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中的滇桂黔石漠化区之一。掩映在四面青山环抱之中的驮象村,门前小河湾湾流过,满目绿意,树木葱葱。全村445户1823人,却还有21户73人没有脱贫,生活维艰。这让刚刚担任第一书记的“学生官”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陈今浩,从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上任宁明那楠乡驮象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那天起,他满脑子里都在思考如何加快解决这些贫困户生活温饱问题,让当地群众摆脱贫穷,走共同富裕之路,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他笃定前行的奋斗目标。他说,幸福是靠奋斗岀来的,驮象村房前屋后满眼碧绿青翠就是“金山银山”。

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农牧林产业经济,大胆开发利用全村5.2万亩山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放养“八角鸡”,其中种植八角1.8万亩、松树1.6万亩,澳州坚果600多亩等特色产业,成立大冲金瓜新型农村合作社,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民生谋福利。

几年来,在后盾单位南宁师范大学的定点帮扶下,驮象村道路水泥硬化总里程34.296公里,落实项目资金1398.8211万元;基础设施、村屯亮化、群众住宅,文化活动场所等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020年陈今浩评为全区100名“贫困村优秀第一书记”, 成为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佼佼者之一,驼象村也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崇左市“脱贫攻坚红旗村”。

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绘蓝图  黄光荣 摄

从小在东北吉林长大、一米八高大帅的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姜宁,从南师大学的舒适环境,到日夜奋斗在艰苦的那陶乡康峙林脱贫攻坚第一线。他每天顶着南方炎热的天气,翻山越岭,汗流浃背,脸上一层灰,脚下沾满泥,一路走访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精准施策帮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致富。姜宁是那陶乡康峙村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村民赞叹“南师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个个都是为民谋幸福的领路人!”

姜宁以青春之我,举全村之力建设美丽新康峙村的愿景,让人敬佩。他开放创新,砥砺前行,与上级政府和后盾单位联合制定集体经济作战图,在继续发挥以松脂、八角、砂仁中草药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他帮扶外出打工返乡青年黄松霖,林下生态放养“八角鸡”一千多只,想尽一切办法和动员社会力量,在资金和养殖技术层面上给予大力支持。由于黄松霖放养的士鸡肉质滑嫩爽口,深受商家青睐,每天订单不断,他像打了鸡血浑身干劲十足,整日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仅林下养鸡一项年纯收入20多万元,日子越来越好”。姜宁坦言:“康峙村人有志气、有智慧,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村”。

磨有积,是南师大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未来的梦想,“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党组织说要选派他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时,他二话没说接受安排到宁明县那楠乡那陶村担任第一书记,接过上几任书记绘好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不忘初心与使命,把文学梦写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高地上。他翻山涉水,不辞辛劳,走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设计脱贫致富时间表,将村中的扶贫工作“挂图作战”,与村两委一道冲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磨有积每天把精力放在帮扶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上,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那陶村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八角低产改造培训,使那陶村八角产业实现“双高”,即高产量、高价格,村民八角种植收入颇丰。

他帮扶那陶村农泽威、农英连夫妇一家,从扶贫困走向致富路。2017年农泽威养了5头土猪,至今,农泽威一家林下放养的“八角猪”己发展到一千多头,满山遍野,都是乱蹦乱串的小猪,每天抢着主人喂的玉米、芭蕉、八角粉等饲料。2019年11月,农泽威“成立宁明八角香猪专业合作社”,养猪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旺,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20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目前生猪存栏45头。5年来,政府在那陶村共投入1399万元用于硬化产业路、农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等,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在2020年7月下旬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贫困户满意率为100%。那陶村被评为自治区级基层党支部、崇左市“脱贫攻击红旗村”。

驻村第一书记在传授村民种植砂仁等中草药 黄光荣 摄

“心中有党 心中有民 心中有责 心中有戒”。南宁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锤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南宁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李丰生表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学校建立了校领导联系贫困户、二层机构帮扶扶贫点、第一书记驻村、师生员工联动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把帮扶的精力和重心放在基层、下到村、走进户、帮到人,做到了人员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包户干部到达全覆盖”。2018年12月,李英华临危受命,开始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涯。那么村地处中越边境,也是地处十万大山余脉,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山区贫困村”,全村13个自然屯分散在丛山峻岭,其中有7个距离村委会5公里以上,最偏远的是派深屯20公里的路程,而且山高路险。可是他没有一句怨言和畏难情绪,一心扑在脱贫工作上,惦记着大山深处还有15户61人未脱贫。有人说,扶贫路上李英华是“拼命三郎。”他一个晚上,冒着高山寒冷天气,走访完派深屯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是夜深人静。这时又下着蒙蒙的细雨,山高路滑,他在驾驶二轮摩托车返回村委会路上,不慎连人带车摔倒手脚都擦伤渗出血……

李英华以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为那么村脱贫改富描绘出一幅美画卷:2019年,全村新增种植林木8000多亩,其中贫苦户254户新增种植3500多亩;2020年6月,全村又新增种植木林9000多亩,其中贫困户261户,新增种植3000多亩,获得产业奖补达95.9%。这些产业不久将来就是村民的“金山银山”。

南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传起表示:“我校积极发挥智力、学科等优势,结合学校特点和扶贫村实际,切实抓好定点扶贫,形成了乡村教师培养智助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助力扶贫、资金项目支持扶贫、调研评估指导扶贫、‘三下乡’体验扶贫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确保扶贫之智、之力、之资‘精准滴灌’”。南宁师范大学扶贫路上满眼翠绿到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黄文龙、齐鹏程等南宁师范大学6位“70、80、90后”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定点帮扶的宁明县6个贫困村,至今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2020年7月下旬开展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6个村的贫困户满意率为100%,正努力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宁明县桐棉镇镇长、党委副书记陆军敏高度评价“南宁师范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个书记,以铮铮誓言和高度的政治责任与担当,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