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追司马迁 缅怀史太公

司  马  迁  之  名 . 当  与  大  河  承 流
司  马  迁  之  神 . 当  与  日  月  同  辉 
史记》记叙了自黄帝至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很多故事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对后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际日报讯】(记者梅子渭南报道)  4月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爱我黄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一行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司马迁祠墓,缅怀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中国杰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陕西韩城市)人,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通晓天文、历法,主修《太初历》,以其在我国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光辉建树令后人敬仰。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在空旷寥廓的黄土高原之上,凉爽的风缓缓地吹拂着远道而来的瞻仰者,翘首望去,整个祠墓让人肃然起敬。它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风追司马,就是追说实话之风、说真理之风,追创造性之风、追忍辱负重之风。司马迁留给当代青年人世人两点启示,第一点是生命的价值是无限大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散发无限的光辉。第二点是个人力量的体现。瞻仰司马迁祠墓后,再欣赏这渭北高原的独特风光,胸中激情荡漾,重新回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不禁感慨万千。司马迁之名,当与大河承流;司马迁之神,当与日月同辉。